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建设成效及主要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12-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项目把防治水土流失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和宗旨,通过引进世界银行与欧盟在可持续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帮助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年来,项目对181条小流域因地制宜地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能源替代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在5-15度的缓坡耕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配套田间道路和科学合理布设沟、凼、渠、池,建成蓄、引、灌、排系统,形成完整的坡面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荒山荒坡上植树种草,对疏幼林进行封禁治理,形成生物防护体系;在沟道修筑谷坊、进行整治溪沟拦截泥沙,减少径流对沟道的冲刷,形成沟道防护体系;大力推广横坡耕作、种植绿肥免耕、地膜覆盖等农业保土耕作措施,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保持水土效果明显;实施沼气池、节柴灶等能源措施,禁止砍伐森林,减少了对薪柴的消耗,确保林草措施建得起、保得住。通过上述的措施布局,项目区建立了从山顶到沟道层层设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经过治理后的小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项目监测评价结果表明,至项目结束时项目区年均土壤侵蚀量由1340万吨减少为978万吨,减少了27%,梯田、草地和经果林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最为显著,预计当土体扰动效应消失及树木完全长成后,长期减少水土流失率将达到 50%;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9%提高到治理后的24%,增加了5个百分点;林草措施可以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截止到2012年项目已实现碳汇总量45万吨,预计10年后碳汇总量可达580至830万吨。 据典型调查,重庆市合川区和湖北省红安县项目区通过治理,两区(县)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依次由治理前的13.8%和32.7%提高到治理后的23.3%和38.3%,分别增加了9.5%和5.6%,两区(县)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130.45平方公里降低到33.0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50.4%降到12.7%,减少37.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显。 (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的坡改梯和经果林已成为农民重要的基本农田与致富基地,其上配套修建的田间道路和机耕道,方便了农民的耕作和农产品的运输;另外,为解决山丘区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了人饮工程,在坡面上还修建了蓄、引、排水工程,为农业灌溉与排水创造了条件。湖北省红安县项目区的七条小流域经过6年实施,昔日水土流失严重、零散分布的坡地,已被整修成集中连片的宽台梯田,并配套了完善的田间道路和坡面水系工程,实现了“坡地梯田化,农业机械化”。 据统计,项目有47%的投资用于农民生计改善措施,新建了7778公顷基本农田,粮食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年均增产粮食2万多吨;新增经果林面积35116公顷,人均经果林面积净增0.5亩,当经果林进入盛产期时,农民每年林果收入预计可增加1250元/人;养畜措施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平均每年增收幅度为700元/人;沼气池和节柴灶减少了农民上山打柴的活动,每年节约买煤成本300元/人。生计改善项目的实施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民带来了2000元以上的直接收入。湖北省长阳县两河口小流域郑家榜村通过实施世行项目,建设了205亩高标准石坎梯田,配套完善了机耕道、田间道路和灌排水系,在改善后的梯田里种植金银花亩产值比以前栽种红薯高了3000多元,仅此一项,该村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6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三)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水保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项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方式更加趋于合理,据对181条小流域的统计,治理后林业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从原来的41%上升为53%;耕地从原来的44%下降到目前的37%,其中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从原来的58%下降到37%。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各地十分注重当地名优特产业的开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重庆市合川区南溪河小流域在项目建设中,围绕发展枇杷这一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枇杷园及其水系与田间道路建设,改善了园区灌溉和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小流域内枇杷产业的发展。目前,流域内已种植枇杷933.3 公顷,枇杷产量达到6000吨,产值4800万元。 (四)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项目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回报,项目经济内部回收率达到了18%。通过实施项目活动,项目区土地生产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每公顷土地净收益从2006年的11165元提高到2012年的16679元,土地生产率提高了近50%;同时,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了2460元,同期劳动生产力从每个人日31元增加到55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据统计,项目区约有34.5万农户、130万相对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计得到明显改善,直接受益人口占项目区农户总数的71%,占少数民族农户的72%。受益农户中的妇女当家户为7.9万户,占总农户的23%。项目获得的欧盟委员会1000万欧元赠款,主要用于补贴与生计改善相关的措施,帮助贫困户参与项目实施,为实现项目全覆盖、广受益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云南省巧家县中寨河小流域付山村的一户村民参与项目后,仅养蚕、养猪收入就达到13000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湖北省红安县峰山岗小流域梅潮村一户农民,2007年开始参与世行项目,种植经果林7.4亩,饲养种猪5头,2010年人均收入达7000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4600多元,一举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子”。 (五)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项目把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利用欧盟的技术援助,积极引进世行在项目管理上的理念和方法,帮助项目在参与式小流域设计、技术培训、国内外相关项目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监测与评价等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项目的软实力,达到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是总结出了参与式小流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参照世行在其它项目中成功的参与式设计理念,世行和欧盟专家为本项目制定了一套参与式小流域设计手册,规定了参与式小流域设计的人员组成、资料收集、外业调查、群众意见征求、结果表决、成果产出等一系列具体要求,突破了传统小流域设计由技术人员主导的模式,探索了一套农户参与小流域规划设计的步骤与程序。 二是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中央、省、市、县4级项目办围绕参与式设计、采购、项目管理等内容累计开展了技术培训5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达1万多人次。项目共派出出国考察培训团300余人次,提出相关考察报告20余份,学习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项目聘请50多人次的咨询专家对700多个示范户进行了专门培训,每个示范户帮扶周边40个以上农户学会了项目经营管理相关技术。农户培训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广大农民掌握了大量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对推动项目建设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是成功地开发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通过“中欧流域管理项目”平台提供的资金和短期咨询专家,根据项目管理流程的要求,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度开发与多次升级,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地服务于项目管理工作,为开展项目管理带来了便利。通过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县级项目办可以很方便地生成小流域设计表格、农户措施、贷款分配、进度数据和验收数据;上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查询最新的工程进度、财务报账进度以及检查验收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图斑信息和农户信息进行现场核实,从而保证了项目地块措施实施、财务报账与检查验收等管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真实性。 四是探索了一套新的监测评价技术。在欧盟专家的帮助下,项目设计了一套新的监测评价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项目水土流失减蚀率进行估算;采用样方分析法测定项目碳汇总量;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农户在项目实施前后收入的变化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受益户的组成情况及参与比例;采取专家实地典型调研的方式对项目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等。每一项评价的内容,都提出了专项成果报告,项目监测评价的结果对总结项目成效、推广项目经验、客观评价项目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前期论证,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世行在项目立项评估阶段,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群众收入”作为项目的两个主要目标。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设计时进行了充分的方案比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科学布局各类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水土资源,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治理措施。 各级项目办在小流域规划设计阶段,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收集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等基础资料,合理确定项目治理的初步方案,在措施种类的选择上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参与项目措施的选取,既考虑群众的利益,又兼顾生态保护,从而达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经济”的双赢目标。 在措施布局上突出“以增收保生态、以生态惠公众”的原则,强调公私利益措施相互搭配,如养畜措施必须与坡耕地治理措施捆绑实施,沼气池与节柴灶必须与封禁治理结合实施,种草必须与养畜措施结合等等,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保护,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富裕家园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之路。 在项目建设中期,根据物价上涨、汇率变化和农民需求变化等现实情况,及时开展项目中期调整,使得项目建设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中期调整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措施数量、报账单价进行了重新调整,统一了经果林、水保林和种草等主要措施的报账单价和比例,简化了报账手续,大量削减了养畜措施的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直接用于水土保持措施,这些调整措施更加贴近民生、贴近需求,从而使得项目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二)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项目稳步推进 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在项目启动实施之初,就建立健全了中央、省(市)、地(市、州)、县(市、区)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落实专职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项目领导小组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委、财政、水利、农林等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项目办公室设在水利水保部门,由技术管理人员组成。 在水利部成立了中央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中央项目协调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的重大决策和协调工作。在长江委成立中央项目执行领导小组,下设中央项目执行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组织、协调、管理、督查、指导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利部和长江委有关领导多次研究部署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经常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针对项目建设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措施。特别是2008年受物价大幅上升和美元快速贬值的不利影响,工程施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央项目领导小组的强有力领导下,中央项目执行办与世行、四省(市)项目办协商,决定2008年下半年紧急启动项目中期调整工作,通过提高措施单价和报账金额,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的最大障碍,扭转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的局面,使项目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地方项目领导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人员、机构、财政等方面有效保障,不仅出具了政府承诺,并且在实施阶段认真履行承诺的条件,在地方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充实项目管理机构人员,落实工作职责,协调相关部门配合,严格考核监督,把项目建设质量的好坏作为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规范化管理 项目在认真总结国内“长治”、“珠治”等国家重点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上到下,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项目特点的科学、高效管理体系。 一是制定出台了详细的项目执行手册。针对项目的特点,将世行项目的管理要求以执行手册的形式明确下来,手册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办法、采购指南、实施技术标准、验收办法、年度建议计划与工程进度报告编制提纲、社区参与实施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培训计划、监测评价管理办法、监测评价操作手册等。项目执行手册规范了项目设计、计划编制、工程采购、施工组织、措施质量、检查验收等管理环节,其覆盖面广、规定具体、内容丰富,成为各级项目办开展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也赢得了各省(市)发改、财政和审计等项目监管部门的广泛认同和赞赏。 二是严格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为了加强对项目进度和质量的监督、检查,6年来,世行组织开展了10次项目例行检查,世行检查团采取随机抽查图斑、走访农户的方式,核实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检查后召开检查总结会议,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反馈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并下发备忘录。中央执行办每年都派出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1~2次年度检查,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世行检查中要求整改与完善的措施。4省(市)项目办对各县占报账工程量30%的措施进行详细抽查,核实工程数量、质量后,才给予报帐。各县严格遵循世行的采购指南、实施技术标准、验收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中由县项目办、乡镇项目工作站技术人员实地蹲点指导实施,严把质量关;工程验收时对实施的每个图斑与措施均邀请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参与监督,项目农户签字认可,验收结果予以公示,并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完整的验收档案,录入管理信息系统。 三是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推动项目建设。中央执行办和四省(市)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工作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部署工作任务,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实施进展,使项目实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6年来,中央执行办共召开4次工作会议,第一次工作会议解决了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项目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工作会议针对项目存在实施进展缓慢、报帐进度迟缓的问题,结合世行完成的中期调整,提出了年度建设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要求各地倒排工期,限期赶上工程进度,从而彻底扭转了项目执行不力的被动局面。第三次工作会议总结了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的成绩,交流了典型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对今后两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而坚定了各级政府和项目办实施好项目的信心。第四次工作会议对小流域竣工验收、项目整体验收准备,工程建设收尾和外资报帐等工作做出了统一安排和部署,为世行和欧盟顺利完成评估验收奠定了基础。 四是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由于项目区地处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边远地区,实施措施类型多,项目执行程序相对复杂,世行和中方项目主管部门在项目准备期设计项目管理方式时,就将“依靠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推行项目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作为首要能力目标,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初步设计。经过系统开发人员和各级项目办紧密协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从理念变为现实,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大大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管理信息系统为县级项目办进行小流域设计、制作农户明白卡、农户贷款合同,采购管理、单项工程验收、进度报告编制提供了自动化支持,成为县级项目办进行项目管理的高效平台,同时对上级管理部门和世行、欧盟项目官员提供了项目进度的实时信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随时掌握项目进度信息,也可以查询每条小流域的每个图斑、每个承贷农户的信息,为项目检查、验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如此大范围,多层次的成功运用,被世行验收评估团团长恩斯伯格先生誉为“世行在中国农业项目的首例,值得其它项目借鉴推广”。 (四)积极创造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条件,保障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全面、系统地引进了参与式流域管理模式,通过项目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参与式小流域管理经验。在项目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将项目内容和各项措施优惠条件张榜公示,邀请农户代表作为设计组成员,参与方案制订,同时走访项目区每一农户征集意愿;方案草拟后,召开群众大会,根据群众表决结果修改方案,之后将修改后的方案予以公示,向项目每个参与农户发放农户明白卡,明确各项实施措施的内容、地点及农户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工程招标采购和社区采购合同协商阶段,邀请农户代表监督并参与评标和合同谈判。工程施工阶段,大部分投资项目采取农户集体自建,项目办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服务和监督方式,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对由施工队承担的土建工程,聘请农户代表为监督员,实施质量监督。项目验收期间,每项措施须有农户代表和受益农户的签字认可方可结算工程款。上述方法切实增强了社区和群众的自主权和主人公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项目投资、投劳的积极性。这种参与式小流域管理模式很好地结合了国家、地方及农民的利益,为项目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五)全面开展项目监测评价,客观衡量项目绩效指标 为了客观评价项目的效果,项目确定采用水土流失减蚀率、农民收入变化、农民参与项目的比例、碳汇量、项目可推广性与可持续性等5类监测指标来衡量项目绩效,并在项目中期、末期开展了全面的监测与评价工作。土壤减蚀率指标是通过选定不同类型区24条典型小流域开展土壤侵蚀监测,并对647个抽样地块的坡度、坡长、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度、作物种类及其耕作方式进行了实地测量与调查后,经分析计算后得出的。为了获取农民收入变化、农民参与项目的比例指标,随机抽取了8个县48个村的480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关键人访谈等方式,分析了项目对农户收入和生计的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变化、项目受益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等。通过样地调查方法开展了项目碳汇监测,定量分析了项目区植被生物量的增加量,进而推算出了项目末期的碳汇总量。对项目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指标则采取了专家实地专题调研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开展项目监测与评价,得出了一系列项目实施绩效指标,为项目验收、后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六)广泛深入的开展项目宣传,推广项目理念和经验 各级项目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墙报、黑板报、小流域宣传碑牌、书写永久性标语、放映电影、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等多种形式,面向项目区的各部门与广大农户广泛宣传项目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作用。累计制作了项目宣传海报10万份,在项目区广泛张贴,使项目的政策和理念家喻户晓。通过召开农户大会,征求群众意见、上门发放明白卡等方式,让项目区所有农户知晓项目,从而为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创造条件。针对群众经果林管理知识缺乏的现状,组织编写印刷了一套果树栽培与经营管理丛书,在项目区免费发放,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为总结和推广项目成效和管理经验,中央执行办和各省项目办均制作了项目画册和项目纪录片,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措施对发动群众、集中社会力量投入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