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县坝系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06-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委、县政府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坚持“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结合退耕还林(草)、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农业结构调整、封山禁牧等工程,按照林草上陡坡、农田上缓坡、坝系进沟道、科技进农田、养殖进农户的“二上三进”治理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兴建骨干坝为龙头,集中连片治理,实现了骨干坝出精品,流域治理出典型,治理区域出效益的目标,流域治理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成骨干坝77座,中小型淤地坝50座,控制流域面积606.52平方公里,总库容9271.48万立方米,可淤地9721.38亩,已淤地3250亩。
2003年,水利部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亮点”工程。西吉县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从制定工程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着手,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2005年7月完成了车路沟坝系和聂家河坝系工程建设,建成骨干坝18座,中型淤地坝25座,小型淤地坝24座;建成了全区第一处小流域坝系试点示范工程—葫芦河上游坝系;完成了夏家大路、八岔小流域坝系建设任务;完成了马建、唐家河小流域坝系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以淤地坝为主要内容的坝系工程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群众形象地称淤地坝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改善生态的“奠基石”、脱贫致富的“钱袋子”。西吉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骨架,大、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不断提高沟道坝系的防护能力,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第一,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有水就有希望,有水就有一片绿洲,这是西吉县人民对水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西吉县属干旱半干旱山区,水资源贫乏。淤地坝工程可充分拦蓄地表径流,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据测算,目前全县淤地坝年均蓄水量达到2400万立方米,解决了17个乡、86个村的4.6万人、2万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每年可节约运水费用3600万元。特别是2001年,全县发生特大旱灾,骨干坝蓄水有效解决了项目区180个村3600户人、1200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并向周边群众提供水量45万立方米。
第二,浇灌农田,淤地造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1亩水浇地的生产能力相当5亩旱地的生产能力,能解决2人的吃饭问题。目前,西吉全县依靠各类库坝工程,累计发展水浇地20.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1/5),正常年份净增产粮食2030万公斤,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3,产值达到2436万元。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坝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据当地实测资料,坝地土壤含水量是坡耕地的1.8倍,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4-10倍。2001年全县遭遇特大干旱,坡耕地亩产仅40公斤,而坝地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
第三,发展经济,解决了部分群众的花钱问题。在坝系工程建设中,西吉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水浇地,全县配套移动小高抽120处,实行有偿服务,经营者年收缴水费13.6万元;大力推广水面养鸭、水中养鱼、库坝周边种植芦苇的立体开发模式。目前,全县已发展水面养鱼1200亩,年产鲜鱼3.8万公斤,年产值达38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另一方面,以坝系工程为依托,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了西吉县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2000余座,不仅满足了县内需求,而且大甘兰等一半以上的蔬菜外销,使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西吉县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淤地坝建设,坝路结合,坝顶成为连接沟道两岸村组的桥梁,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减少了村组的修路、建桥等费用,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
第四,控制水土流失,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以小流域为单元,大、中、小淤地坝结合,骨干坝控制,层层拦蓄,从源头上封堵了泥沙向下游输送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一个人工屏障,使大量的泥沙得到拦截,水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第五,促进观念转变,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坝地水源充足,促进了以地膜覆盖、种草养畜、优质马铃薯种植为主的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全面推广。聂家河在坝系建设中,积极探索总结“坝、窖、池、田”联合使用的经验,形成了“梯田+井窖+地膜覆盖+结构调整”的高效节水型雨养农业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全县有名的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和脱贫致富典型村。
第六,美化了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坝库区绿树成荫,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每到星期天,都有成百上千人到各坝库区钓鱼游玩。特别是远近闻名的党家岔坝,通过加固维修,种植芦苇,水面养殖开发,修通环湖40公里道路,已成为最具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之一,吸引了不少区内外的游客。
(西吉县水保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