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香饽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9-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曹飞跃)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的“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佳话由来已久。人们亲切地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聚宝盆”。这不仅是淤地坝建设形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而且这一重要举措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就能够确保现有坡耕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创造条件,为实现山川秀美提供保证。 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致富、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水利部自2003年起,将淤地坝建设列入中国水利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启动实施,经过近5年的大规模建设,已显示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凡是有淤地坝项目实施的地方,都显示出了很好的“保土、保水、保肥和增地、增产、增收”综合效应,为促使“山绿,水清,天蓝,村美,人富”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淤地坝已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香饽饽。 ——淤地坝建设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效益的迅速扩展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可迅速彻底治理水土流失。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稳固沟床,减少新的水土流失。据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科研单位的大量试验和调查分析,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吨,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吨,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吨。尤其是典型坝系,拦泥效果更加显著。陕西延安市已建成的1.14万座淤地坝累计拦蓄泥沙17亿吨,相当于全市6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总量。根据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步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区11万多座淤地坝可拦泥280亿吨,对减少黄河泥沙和保护下游安澜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淤地坝通过有效的滞洪,将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通过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沟道,增加了沟道常流水,涵养了水源,同时,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促进了坡面植被的恢复。据观测,陕西绥德县韭园沟小流域,坝系形成后,人、畜数量增加一倍多,发展坝地2700多亩,沟道常流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两倍多。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粮食需求,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解决了林牧用地矛盾,变农林牧相互争地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测算,一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如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2.4公顷,草地0.3公顷,粮食超千斤。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淤地坝建设使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致富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也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由于坝地主要是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层淤积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在保证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为大棚蔬菜、经济作物等大面积推广提供了保障。据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实测资料,坝地土壤含水量是坡耕地的1.86倍;坝地平均亩产量300—400公斤,高的达9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是梯田的2—3倍。目前,黄土高原坝地已成为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干旱年份,坝地就成了“保命田”。如1995年陕西省遭遇历史特大干旱,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流域坝地亩产仍在300公斤以上,而坡耕地亩产仅10公斤,坝地亩产是坡耕地的30多倍。因此,在黄土高原区广泛地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说法。 淤地坝良好的水肥条件和高产稳产,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也为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并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由单一小农经济变为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与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此外,在黄土高原建设淤地坝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仅拦蓄泥沙一项,效益就十分显著。据调查,在黄河下游河床清淤1立方泥沙,需投资十几元,而在上中游,淤地坝每拦1立方泥沙,所需投资还不到1元。据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测算,陕西省3万多座淤地坝,50多年累计拦泥51亿吨,按四分之一粗泥沙沉积下游河床,以每吨清淤费20元计算,就可为下游节省清淤费用近260亿元。由此看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黄土高原地区各种矛盾的焦点归纳在一个“水”字。农业灾害频繁,造林难以存活,人畜吃水困难等等都是因为缺水。而淤地坝通过滞洪能够有效蓄积、利用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解决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可解决1000万人和几千万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如“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立方米,发展灌溉2000余亩。 不仅如此,淤地坝还能有效地遏制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以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通过坝系建设,大、中、小结合,骨干坝控制,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现有骨干坝,可有效地保护下游土地1.87万公顷。 此外,淤地坝还能以坝代桥,大大地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纽带,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以上,相当于建设了2万多座乡村公路桥。 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可谓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 资料来源:淤地坝调查资料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