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太湖实践:以水土保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05-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联合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建成734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22单,其中全国第一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第一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均落地太湖流域片,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先行示范。

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格局。太湖局通过构建“专班推进+制度保障+区域协同”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系统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总结提炼形成“5+6”理论框架(5大转化路径、6大保障条件),制订《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片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与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着力为流域片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精准指导。连续三年组织召开流域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会,建立跨区域经验交流平台,提前布局“十五五”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创新引领,打造价值转化示范标杆体系。流域片各省(市)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浙江省继安吉全国首单后,有序推进两批15个试点县推进工作,形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制度成果。上海市建立“1+2+X”工作目标,探索具有国际大都市与平原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实现水生态环境“高颜值”向经济发展“高价值”的转化。福建省建立水土保持正向激励机制,将生态价值转换纳入评价因素,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奖励5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太湖局组织开展专题技术交流培训,定期择优发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集,截至4月底,流域片已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22单,价值转化达21亿元。

两手发力,构建可持续投入保障体系。流域片各省(市)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创新成果。江苏省正组织编制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工作指南,拟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倾斜扶持等方式,加大建设管护投入力度,同时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开发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关联机制,激发地方治理内生动力;安徽省多部门拟联合出台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补充耕地实施意见,探索形成补充耕地收益循环机制。

下一步,太湖局将持续与五省(市)协同联动,抓实抓深目录清单编制、价值核算等基础工作,指导各地编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十五五”专项规划,组织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水体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形成更多各有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案例,持续示范引领。“十五五”期间,太湖流域片将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提档升级,全力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预计2027年流域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达60个以上,2030年适宜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率达50%以上。

(水利部网站消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