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4-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事业的新发展
 
——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鄂竟平
 
(2008年4月17日)
同志们:
  今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2007年水土保持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安排部署2008年工作,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事业的新发展。这次会议在毕节召开,意义重大。胡锦涛总书记在20年前就提出了建设毕节生态示范区,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这次现场参观,就是要学习、借鉴、宣传、推广毕节的经验,把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搞的更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07年水土保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水土保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为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进展。去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7.8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5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3.3万平方公里。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6236条,完成坡改梯、沟滩地66.1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草265万公顷,建设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7万座,新建淤地坝900座。一是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巩固中发展。在继续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京津风沙源、首都水源区等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时,国家又启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今年,黑龙江、吉林等省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开工建设。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大纲》,把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开展,为加快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加强了工程管理,治理的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颁布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所有基建投资渠道安排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建设管理办法上实现了统一,规范了项目建设程序。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推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等管理制度已成为规范行为。工程检查验收和资金审计工作得到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推行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在解决民生方面进一步发挥效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山丘区新农村建设,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评价。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开发紧密结合,建成了贵州毕节、甘肃籍河和砒砂岩沙棘治理区等一批规模大、产业特色明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示范作用强的典型,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应。全球最大的沙棘综合加工基地在鄂尔多斯建成投产,仅基地原料加工一项每年可为农民直接增收3000多万元。四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探索中推进。为发挥小流域治理在保护水源、保障饮水安全方面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80多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思路、措施,走出一条保护水源的新路子。浙江永康市等一批典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二)监督管理迈上新台阶。一是强化审批关。去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划定13条红线,明确对陡坡开发等10种情况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批准,对3种情况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通过技术评审,有效遏制了不符合政策法规项目盲目立项建设的势头。与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从严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对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等34项电力、煤炭、煤化工、电解铝等项目,因不具备开展前期工作条件实施了缓批措施。对水电建设项目前期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强化,“三通一平”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得动土建设。2007年全国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21万个,其中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260个,涉及防治责任范围112万公顷,计划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650亿元。二是强化验收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稳步推进,有效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全年共验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41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项目46个,有11个省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超过100个,四川省验收水土保持设施近1000个。这是近年来落实“三同时”力度最大的一年。三是开展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借助专项行动的东风,各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设施验收率明显提高,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也明显提升。四是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全面加强。流域机构督查工作走上正规,地方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全年共组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4.9万次,检查开发建设项目4.6万个,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7000多起。
  (三)生态自然修复取得新成效。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态自然修复写入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封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力度明显加大。去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6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封禁、推进生态自然修复的政策或规定,全国实施封禁的县达到1200个以上。青海、西藏加强了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青海省把保护“三江源”列为全省的三大工作任务之一,将生态修复与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三江源”区林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强,生态状况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西藏自治区实施了江河源头地区生态抢救保护行动,对十几条河流的源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采取了生态功能恢复措施,并加大对重要湖泊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封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措施配置上大幅度增加了自然修复的比重,治理区生态修复步伐加快。各地在生态修复的政策建设、配套措施、经验总结、宣传和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生态修复效果进一步显现。自2001年以来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9万平方公里,其中3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宁夏盐池县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通过连续几年全面实行草原禁牧和生态修复工作,荒漠化地貌如今变成了一片绿洲。据监测,其草原区草层高度由原来的30厘米增加到70厘米,产草量由每亩88公斤增加到了每亩320公斤。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青山开始披上了绿装。鄂尔多斯市通过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自然修复,草原植被得到恢复,遏制了土地沙化扩张。
  (四)监测预报能力得到新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全面投入运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网络中心数据库及网络安全建设工程建成并进入试运行。水土保持公报发布规范化、制度化。水利部连续四年发布《全国水土保持公报》,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20多个省份发布了本省级水土保持公报,部分市、县发布了本级水土保持公报。《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公告项目管理制度。监测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全国7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29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51个监测分站均已建立,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监测工作稳步推进。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全部开展了监测工作。开展了金沙江流域、子午岭、大兴安岭等7个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向家坝、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和华能玉环电厂等160多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总体看,监测工作密切服务生产实践,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基础性工作实现新跨越。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圆满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水土保持重大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在水土保持领域开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各级水土保持管理、科研部门围绕中心工作,结合生产实践,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全国水土保持数字化建设纲要》等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南方崩岗防治规划》已经完成,《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规划》有序开展。同时,各流域水保机构积极参与流域综合规划编修工作,健全了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新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范》、《沙棘原果汁》行业标准2项,修订完成《土壤侵蚀分级分类》等行业标准6项。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国开展了130多处示范园区建设,首批25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并命名,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科研和科普教育的深入开展。行业培训工作全面加强。大规模开展方案编制、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监测评价、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年内仅省级以上培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较好地满足了生产实践的需要,同时,整体上提高了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的素质。
  2007年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总结回顾,我认为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值得发扬光大。
  一是抓大事,促全局。水土保持涉及面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善于抓大事,谋全局,以抓大事促全局是十分重要的。从水利部来讲,我们近年来重点抓了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水土保持法修改、新的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和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等几件大事,扭住不放,效果非常明显。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整个水土保持面上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近些年也有不少省(市、区)根据当地实际,着眼全局和长远,集中力量谋大事、办大事,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使当地工作有声有色,而且带动了全国的工作。北京市这几年集中力量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有力地配合了全市的水源保护,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已在全国推广。辽宁省组织全省力量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全省采矿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全省矿区水土流失状况,为下一步开展矿区治理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后加强矿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积累了经验。陕西、山西两省积极推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使水土保持纳入当地生态补偿范围,从政策层面保证了水土保持投入稳定增加。
  二是抓投入,促治理。水土保持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投入大、见效慢、收益低,政府投入的引导至关重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必须把增加投入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去推动。从加大投入入手,从落实项目抓起。近几年来,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东北黑土区治理、西南石漠化治理、丹江口库区治理和云贵鄂渝四省市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实施,水土保持投入逐年增加,扩大了治理规模,加快了治理速度。从各地来看,近年来许多地方把争取地方财政投入作为工作的重点。2007年,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水土流失治理投资7.8亿元,较过去有大幅度增长。四川、重庆、北京、辽宁、山西等省市在项目推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地方水土保持投入显著增加,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取得明显的成效。希望其他省区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当地工作。
  三是抓创新,促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开创新的局面。近年来,水土保持行业把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效果非常明显,加快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在工作定位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的工作思路,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快速健康的轨道。在防治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了生态自我修复,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明显加快。在措施安排上,坚持以人为本,把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在项目管理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行了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在组织形式上,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变化,推行了群众投工承诺制和工程建设公示制,保证了水土流失治理在当前形势下未出现明显滑坡。在建设任务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开展了控制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试点,拓宽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域。在工程设计上,采取了新措施、新技术、新工艺。保护生态的新理念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比如在渝湛等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了公路景观设计、边坡生物防护、生态水沟等技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实行了冻土保护和地表植被恢复,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是抓科研,促提高。水土保持属于近代以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科研等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成为制约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水土保持科研问题也广受关注与重视。去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专门以科技为主题,目的就是提高各级水利部门对水保科技等基础工作的认识,动员全行业力量做好科技等基础工作,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近年来各方共同努力,已初见成效。水利部与中科院和工程院联手,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基本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底子,有力提升了水土保持科技水平;我们还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水土流失监测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数十项水土保持国标、行标,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强化了行业管理的职能;组织开展了“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重大攻关课题,开展了科技示范园建设等。各地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福建省这几年积极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省上下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了全社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水土保持社会地位,也推动了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水土保持事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投入力度与治理速度的矛盾,水土流失防治缓慢的问题仍很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投入不足与治理需求不适应仍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受农村“两工”取消的影响,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农民投工投劳大幅度下降,直接制约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较弱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与繁重的执法任务之间的矛盾,相当一部分破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力的查处,成为人为水土流失加剧趋势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三是全行业思想认识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革创新意识还需要增强。四是水土保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声音以及发挥出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造成水土保持综合协调难度很大,从而影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效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入研究,着力加以解决。
  二、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了全面部署,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关于当前水土保持形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历史意义重大深远。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共荣的关系,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的理念和行动,摈弃经济增长不计资源环境成本的理念和做法。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长期以来,我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可以说,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没有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就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当前,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和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统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完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搞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二是保障与改善民生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水土流失问题既是生态问题,又是民生问题。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治理水土流失就是保障与改善民生。我国民生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就是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山丘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相当一部分群众最基本的饮水、吃粮问题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生产条件非常艰苦,种地难、饮水难、行路难、增收难,有些地方甚至生存发展的条件即将丧失,生活难以为继。据调查,水土流失地区集中分布着全国半数以上的贫困县和70%以上的贫困人口。许多地方目前仍在大量耕种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产量低而不稳,群众增收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民生问题作为首当其冲解决的内容,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生产生活条件,使其拥有最基本的生存发展空间。落实十七大精神,着力改善民生,水土保持工作就应该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优先把项目和资金安排到那些经济最落后、最需要帮助的地区,把解决群众吃粮、饮水、增收等基本问题,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基本着眼点,让当地水土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就地生财,帮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当前情况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就越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蔓延源于生活环境恶化。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质量却下来了,生活何谈高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益、改善环境上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做出新贡献。
  四是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在继续增长,资源需求、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的增长都比较快,这就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扰动面积达到553万公顷,弃土弃渣量92亿吨。纵观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人口规模、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大,公路、铁路、矿山、城镇等仍将大规模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处于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今后如不加大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现代化进程中超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加大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强化水土保持在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保障功能。
  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下一阶段水土保持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总体部署,以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保护与重点治理“两手抓”,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并重,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依靠科技、强化基础,全面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水土保持“三区”划分的要求,围绕“两个可持续”根本目标,继续重点抓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自然修复、监测预报、面源污染控制和秀美家园建设等六项工作。
  “十一五”后三年,要确保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到2010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在“十五”基础上稳定减少2%,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北方重点治理区基本农田面积达到人均2亩,南方重点治理区达到人均0.5亩;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监测预报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分区防治,突出重点。200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这项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性的规划,对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约束。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开发管理模式。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水土保持“三区”划分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认真研究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域,实行分类管理的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建立以城镇化为内容的提升开发模式。水土保持要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标准,优化水土资源配置;重点开发区建立以土地集约为前提的开发模式。水土保持要切实加强预防监督,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持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发区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养育开发模式。这一区域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既要从全局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也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在限制开发区中,人口相对聚集地区要以发展农业为首要任务,切实保护耕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水土资源的保育。人口相对较少地区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优先,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加强生态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恢复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区建立以环境和经济安全为目标的保护开发模式。水土保持要依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国家预防保护区的政策措施。
  第二,坚持多部门协调配合,协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是综合的、协同联动的,仅凭某项单一的措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近些年来,在治理方面不少地方以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为基础,以强化技术服务为手段,依靠政府统筹协调,按照“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方式,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在预防监督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与规划计划、环保、交通、铁路、电力等行业部门逐步理顺了执法关系,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当前防治水土流失综合协调整合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后,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应继续坚持不懈推动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组织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协调作用,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共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同时,切实搞好规划、监测等基础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各流域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协调工作,适应项目管理改革的新形势,找准工作定位,转变工作方式,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做好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和重点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协调好流域内各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为地方生态建设服务。二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把好技术审查、项目检查验收关,搞好监测等基础工作。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搞好开发建设项目督查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第三,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适应保障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妥善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调动群众保护水土资源、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要重点搞好坡改梯、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育水土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蔬菜、药材和畜牧业,充分发挥产业开发对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70%以上的资金要用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措施上。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城市郊区,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搞好河道整治,防治面源污染,处置生活污水、垃圾,保护水源,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在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严重地区,要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工程、生物等多种措施减少灾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坚持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新的发展。水土保持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性事业,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今后水土保持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着眼点仍然是继续推动政府、调动社会、发动基层,充分发挥好各级政府和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在政府或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直补农民和投工投劳承诺制等有效形式,把国家扶持同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继续完善支持公司、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后期管护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持续发挥工程效益;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第五,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水土保持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必须扭住不放,抓紧抓实。一是要继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加快《水土保持法》修改进程的同时,各级水保部门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对本区域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修订,真正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要切实依法行政。把监督执法工作放在水土保持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严格执法才能有效预防人为水土流失;严格执法才能有效行使水土保持的社会管理职能;严格执法才能提高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切实加强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要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真正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职责。对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是水利水保部门不作为的表现,是严重的失职。这些年来,水土保持违法违规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外部制度、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也有内部执法不严格的原因。对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轻,今后要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三、2008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水土保持发展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水土保持工作,非常关键。根据目前形势任务,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以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把监督执法工作引向深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是强化水利行业地位、促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考验水利水保部门战斗力的一次重要行动,目前专项执法行动已进入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分阶段落实任务,确保专项执法行动圆满成功。一是要敢于执法,绝不手软。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理直气壮敢于执法,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该查处的坚决查处,该上报的上报,该处理违法责任人的坚决处理责任人,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心慈手软。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重大典型案例要通过新闻媒体坚决予以曝光。力求通过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督察整改、司法强制等多种手段,真正促进“三同时”制度落实,最终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二是要善于执法,依法办事。越是严格执法,对执法人员的要求就越高。执法人员既要掌握有关必备知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还要有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查处案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适用准确、处罚得当。否则,很容易在执法中出现证据不足、程序不合法等问题,有可能还要承担败诉的危险。三是通过专项行动把近年来执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解决好。理顺执法关系,扩大执法领域,真正把法律赋予的职责落实到位。房地产开发、全垦炼山造林、乡村公路建设和矿山恢复治理等地方开发建设项目也要纳入本次专项执法范围,进行清理整顿,严格查处。通过这次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强化开发建设单位、个人和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
  (二)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强化对生产建设活动的约束,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同时对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也大有好处。此项机制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三年对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认真研究,积极推动,加快建立。资源、能源重点开发地区要按照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建设地上生态环境的思路,优先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山西、陕西两省从煤炭资源收益中按吨煤提取了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大幅度增加了当地水土保持经费,弥补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前几年广东、河北、福建和重庆等省市已经从水利水电企业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各地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加紧开展工作,争取把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纳入地方生态补偿的范围。如果大范围一时难以全面推开的,可在条件相对成熟的行业和区域先行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开。同时,要适时修改地方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以适应当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
  要进一步落实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首先,积极争取加大中央水土保持投入。要做好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南方崩岗防治工程和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为增加国家水土保持投入打好基础。其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按规定落实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断增加地方水土保持投入。其中,财政状况好的地方更应增加对水土保持的投入。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没有安排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建议水保部门多给地方领导反映,增加水土保持投入。下一步水利部将建立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挂钩机制,地方投入多的,国家也将加大支持力度。
  (三)以狠抓制度落实为手段,进一步加强重点工程管理。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有15个,这些工程资金渠道不同,管理要求不一,管理任务繁重。而这些工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资金使用的效果,关系今后项目的开展与扩大,关系水土保持行业的声誉。为此,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落实近年来推行的项目责任主体制、建设监理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工程建设公示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项目管理。要加大重点工程监督检查力度,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严格检查验收,中央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使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不管项目建设规模大小,投资多少,一定要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要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加强与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水利水保部门在工程实施中的作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去年新上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和刚刚启动的东北黑土地农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投资集中,尤其要加大监管力度,绝不能出问题。要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按照奖优罚劣、有进有出的原则,对项目县实行动态管理。要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和方式,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调动他们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以国策宣教活动为载体,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水土保持外部环境,今年水利部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希望各级水利水保部门高度重视,统筹做好安排,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明确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重点、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宣传教育行动要作为一项硬性任务落实下去,安排资金,责任到人,明确进度、质量和效果要求,精心组织、创新形式,确保实效。此次宣教活动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大力宣传“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取得的成果,将水土保持列入各级政府和人大等部门的学习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计划,水土保持工作者要主动宣讲,提高水土保持事业在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要大力宣传水土保持防治理念,构架覆盖全社会的国策教育体系。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科普教材、面向农民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读本和面向开发建设项目业主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手册。与教育和共青团等部门密切合作,使水土保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户、进厂矿。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生态理念教育,全面提高公众水土保持意识,监督和抵制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的自觉性。三是要大力宣传各地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预防保护、生态自然修复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正面引导保护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行为。在宣教活动中,各地要注意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网站或网页,提高宣传效率。
  (五)以强化基础工作为依托,提升全行业服务水平。基础工作仍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应继续下大力气加强。一是进一步制定完善水土保持规划和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结合流域规划修编工作,收集整理有关基础数据,为修编《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做准备。加快《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和《南方崩岗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开展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抓紧水土保持规范标准修编工作。二是要努力搞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发布并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指导全国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继续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省区都建成3~5个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争取更多的水土保持重点科研项目,推动建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要落实专项推广经费,推广实用技术,提高防治水平。建立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部门的交流平台,完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学会。三是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启动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建成较为完备的全国性监测站点。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强化水保监测机构的职能定位。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状况。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落实监测网络的运行经费。抓紧制定省级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做好第四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准备工作。四是加快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开展国家重点治理工程的省地县,要加快软硬件建设,率先实现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部署,以实现“两个可持续”为根本目标,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