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寿全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9-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张寿全
2007年9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向各位领导、专家和与会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向各位作一简要汇报。
一、概况
北京全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山区山高坡陡,地貌复杂,长期以来特别是元明以来的过度垦殖,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建国后经过持续治理,特别是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山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和环境明显改善。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下限标准。山区是首都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山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
1、山区功能新定位
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各区县进行了功能定位,山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成为山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水资源短缺
特别是1999年以来连续8年干旱,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矛盾,8年平均降水450毫米,相当于多年平均的77%。总库容43.75亿方的密云水库,近5年来蓄水量一直徘徊在6.5-11亿方之间。而随着上游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增加,官厅水库于1997年被迫退出了首都饮用水供水系统。
3、水污染问题突出
影响山区水污染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污水排放:北京年污水排放量约13亿立方米,其中郊区污水排放量约4亿立方米。而相对城区而言,郊区污水处理特别是农村污水治理滞后。
农药化肥:近年来仅北京境内密云和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年平均施用化肥量就有9600吨,农药180吨。
垃圾:仅密云、怀柔水库上游北京境内平均日产生垃圾约5000多吨,其中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是河道和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
休闲旅游:山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和水源保护带来了压力。特别是2000年以来,年接待游客不断增加(2003年为900多万人次,2006年达4270万人次),由此带来的污染日益显现。
4、人为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增加,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容忽视。仅废弃矿山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3895公顷。
二、思路与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北京市水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从2003年开始逐步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沟、支、干’统一规划,‘点、线、面’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路。
1、转变观念
“一保”变“两保”,即由传统的水土保持向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并重转变。从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承担起保护首都饮用水源、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功能、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人水和谐的任务。
坚持“养山、进村、入川”,拓展水土保持工作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养山”就是要充分依靠大自然力量修复生态,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进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村镇人居环境,保护水源;“入川”就是要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畅通河道,加大废弃坑塘治理力度,利用雨洪增加蓄水,保护地下水源。
2、明确目标
小流域是山区水源涵养和集水的基本单元。只有把小流域保护好、治理好,大流域的河道、水库水质、水量和生态才有基本保障。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统一规划
围绕稳定密云、改善官厅,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分散水源地保护等3个目标,“沟、支、干,左、右岸”统一规划,把小流域治理规划与大流域和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服务区域功能定位。
4、突出重点
以水土流失严重区和村镇生产生活区为重点。因地制宜,“点(村庄)、线(沟道)、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建管并重,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科学防治
根据人与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的关系程度,因地制宜,分别在深远山、近浅山、河谷库滨带,构筑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区):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泥石流易发区,主要通过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
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在山麓坡角等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主要通过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水源保护与人水和谐。
第三道防线(生态保护区):以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为重点,进行生态保护性治理,治河先治污,防止污水直接入河入库。把还清水质作为主要目标,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恢复和建设河道及水库周边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维护河库健康生命。
三、主要做法
1、部门联动,政策集成
以市生态环境协调联席会议和市山区流域治理联席会议为平台,水务、发展改革、农委、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政策集成,促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一是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小流域为水源地的有机载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目的是保护水源;明确新治理的小流域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构筑三道防线,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明确“十一五”期间年度任务和标准。
二是出台山区搬迁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
三是依托农民用水者协会和管水员队伍,建立小流域管护制度。制定乡规民约和小流域管理职责,明确了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及其他水土保持工程的产权,落实设施的管护责任。
2、注重创新,技术先行
通过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科技含量。
(1)对山区小流域实施数字化管理。运用“3S”技术与数学模型技术对547条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普查,建立小流域基础数据库。
(2)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与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技攻关。2000年以来,共投入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实施了《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及工程示范研究》等部、市级重大项目4项、局级项目20项,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防治、废弃矿山修复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攻关。
(3)制定技术规范。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标准规定了小流域的调查、评价、规划、主要措施、监测和验收。标准的制定对科学、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促进北京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4)加强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一是推广应用CWT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生物滤池、A/O+土地处理系统、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潜流湿地等适合北京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技术。二是水源区农户改厕创新设计。改厕配套建设储水设施,将农户洗菜、洗衣、洗澡等生活废水分别收集和存储后,用来冲洗厕所;将三格式化粪池改造为两格,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上清液直接排入污水收集管网,防止化粪池第三格渗漏造成污染。三是对开敞式垃圾池进行封闭式改进。根据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建造适合农村特点、简易实用的垃圾处置工程。四是通过抗旱、耐寒、耐贫瘠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试验,筛选出适合北京地区的8种生态草种,研究确定单播、混播、灌藤草配置3种库滨带建植模式。
3、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坚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原则,以滑雪场、公路等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监督业主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水务部门还加强了与市规委、环保局、发改委、路政局、首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从源头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水源保护。截至2006年底,全市完成1137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涉及防治责任范围246平方公里,方案的实施可减少水土流失208万吨。
4、系统监测,科学评价
通过对水质水量、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评估水土保持效益,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建设北京市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系统。建成11个坡地径流场、127个观测小区和14个沟道控制站,基本覆盖全市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已累计采集数据5万余条,连续7年发布了水土流失监测公报,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开展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在传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增加PH、TN、TP和CODMn等水质水量指标的监测,分析出小流域治理后比治理前,平均削减TN 34.5%,TP 20.8%,CODMn 19.5%,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决策及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参照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研制出适合北京地区的水土流失方程(A=RKLSCPRf)。在全国首次采用抽样法和网格法进行水土流失调查研究,完成84个基本抽样单元水土流失影响因子调查,为全市水土流失详查提供方法和依据。
5、注重宣传,加强培训
一是加强在各种新闻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通过在水利部办展板,以及在中国水利报和新华网、水利部网站和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北京市构筑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的做法。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业务人员和村镇干部的业务培训。每年在全市范围内举行200人次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先后将健康河流内涵、生态工法、湿地建设、农村污水治理、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基层普及,不断提高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村镇干部的科学素养。把水土保持、水源保护和村庄家园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科普和户外基地建设。门头沟龙凤岭、延庆上辛庄、密云石匣等3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被确定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成门头沟灵溪等8个青少年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启动延庆上辛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户外教室展示功能,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水土资源保护意识,同时给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探出一条新路子。
四、成效
1、保护了水源
据监测,2000年-2006年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408万吨,减少流失总磷109吨、总氮462吨、CODMn1910吨。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300万吨;水库上游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密云水库近5年蓄水量徘徊在6.5-11亿方的情况下,水质仍然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Ⅳ-Ⅴ类,其中门头沟三家店段全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治理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水土资源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优质生产资料,促进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果品采摘等绿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绿色产业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的建设,带动了山区农村经济增长,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农民平均年增收20%以上。
实施农户改厕3万户,农村污水处理工程219处,新增日处理能力3169吨,垃圾处置工程694处,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居住环境得到美化,生活方式得到转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
密云、怀柔水库上游16条一级支流以及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等河道实施禁沙、封河育草;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潮河沿线退稻、退耕还林还草11000亩,库滨带植树、种草31000亩,建设拦污缓冲过滤带;在官厅黑土洼、顺义汉石桥、海淀翠湖、密云和怀柔水库入库口等地,建设、保护和恢复湿地25000亩,河、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已初步建成保护型河道86公里、治理型河道61公里、修复型河道167公里、治污型河道43公里。
各位代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各区县发展还不平衡,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我们相信,有水利部的正确指导,有兄弟省市的宝贵经验和支持,我们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