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委水保局廖纯艳局长介绍一期工程建设及二期工程规划有关情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8-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实施进展
与二期工程规划情况汇报
长江水利委员会
2012年07月28日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近期工程(即一期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南调办、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区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技术人员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任务,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为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2014年一库清水送北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就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实施与二期工程规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一期工程进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近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工程)涉及陕西、湖北、河南3省25个县(市、区),规划治理小流域690条、水土流失面积1.43万km2,总投资34.97亿元。
1、前期工作情况
2007年,项目区各级水土保持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7]514号)要求分别开展了项目区选定和可行性研究及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至2009年底,陕西、湖北、河南3省25个县实际完成了151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并分别通过长江委的技术审查和3省发改委的批复。批复了704条小流域初步设计,治理面积1.46万km2,投资35亿元。此外,由长江委组织开展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报告也通过了水利部审查。
2、计划下达情况
2007—2010年,国家累计下达计划治理面积1.44万km2,总投资34.6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亿元。各省治理任务及投资详见表1。
表1:水土保持项目计划治理任务及投资下达情况汇总表
省份
|
国家下达计划任务
|
||||
项目区(个)
|
小流域(条)
|
计划治理面积(km²)
|
计划总投资(万元)
|
中央投资(万元)
|
|
湖北省
|
46
|
234
|
4639.59
|
104001
|
64380
|
河南省
|
21
|
115
|
2126.55
|
47981
|
29458
|
陕西省
|
84
|
337
|
7629.01
|
191577
|
103609
|
中央项目
|
|
|
|
2553
|
2553
|
合计
|
151
|
686
|
14395.15
|
346112
|
200000
|
3、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1年,一期工程实际实施小流域697条,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4467 km2,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0.5%;完成投资34.67亿元,占计划的100.16%,其中,国家投资20亿元。完成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有:完成坡改梯4.40万公顷,发展经济林9.73万公顷,退耕及荒山营造水保林28.50万公顷,以封禁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面积95.20万公顷;另外,还修建了蓄水池、排灌沟渠、谷坊、拦沙坝等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及沼气池与省柴灶等能源工程。
同时,建成了包括水土流失及危害、径流泥沙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及其效果的监测点和滑坡泥石流预警点等在内的水土保持监测点70个;利用遥感技术在项目区38条小流域内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对比监测,监测面积1518.8平方公里;开展了4期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培训基层水土保持技术人员达300余人次。
各省完成治理任务及投资详见表2。
表2:治理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表
省份
|
国家下达治理小流域数量(条)
|
实际治理小流域数量(条)
|
占国家下达计划的比例(%)
|
国家下达计划治理面积(km²)
|
实际完成治理面积(km²)
|
占国家下达计划的比例(%)
|
计划总投资(万元)
|
实际完成投资(万元)
|
占国家下达计划的比例(%)
|
中央投资(万元)
|
实际完成中央投资(万元)
|
占国家下达计划的比例(%)
|
湖北省
|
234
|
234
|
100
|
4639.59
|
4638
|
99.97
|
104001
|
104000
|
100.00
|
64380
|
64380
|
100
|
河南省
|
115
|
115
|
100
|
2126.55
|
2127
|
100.02
|
47981
|
47982
|
100.00
|
29458
|
29458
|
100
|
陕西省
|
337
|
348
|
103.26
|
7629.01
|
7702
|
100.96
|
191577
|
192130
|
100.29
|
103609
|
103609
|
100
|
中央项目
|
|
|
|
|
|
|
2553
|
2553
|
100
|
2553
|
2553
|
100
|
合计
|
686
|
697
|
101.60
|
14395.15
|
14467
|
100.5
|
346112
|
346665
|
100.16
|
200000
|
200000
|
100
|
二、建设成效
一期工程坚持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质、控制面源污染作为首要任务,结合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强化项目管理,狠抓工程质量,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工程,取得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的显著成效,为项目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
1、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设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四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67km2,植树造林38.23万hm2,初步建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对一期工程38条小流域实施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2007年前,38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49.53 km2,占土地总面积1518.8 km2的42.77 %;实施后的2010年底,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96.11km2,占土地总面积19.50%,下降了23.27%,土壤侵蚀平均模数减少到1160t/•km2年,是治理前的1/3。据测算,一期工程建成后,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均降低1—2个等级,林草覆盖率提高20-30%以上,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2-0.3亿吨,生态环境初步实现良性循环。
2、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
四年来,在缓坡耕地上修建梯田44022hm2,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2亩,项目区多数实施治理的小流域实现了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规划目标,为确保粮食安全打下了基础。据陕西省调查,项目区粮食亩产平均净增203公斤,在耕地面积减少49.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反而增加12.1%,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
以沟道整治为突破口,坚持治坡与治水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设了蓄、引、灌、排等坡面水系工程,兴修蓄水池19076口,拦沙坝617座,谷坊7387座,沉沙池21232口,整治和新建河堤703km,沟、渠4466km,构筑了稳固的上拦下保的水土保持防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农田水利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年均增加水源调蓄能力达4亿m3以上,农田防旱防涝和小流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7月18日和 24日, 项目区部分县市分别遭受两次特大暴雨灾害,已建成的水土保持工程在缓洪减沙、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陕西镇巴县拉溪塘村是“7.24”重灾区,该村的水保工程在抵御泥石流和洪水中,有效的保护了村庄和群众房屋,保护了河岸边的中心小学,为群众安全撤离赢得了时间,挽救了几十人的生命。
3、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夯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
项目区各县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实行开发性治理,建立支柱产业,四年共发展优质经济果木林97305hm2,项目区人均新增经果林面积0.8亩,达到1.08亩,形成了一批如河南的猕猴桃、花椒,陕西的茶叶、杜仲、核桃以及湖北柑橘、板栗等各具的特色经果林基地,实现了水土资源集约化经营,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治理前提高了33.4%,为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还带动了项目区内道路交通、通讯与文化等设施都有了明显改善。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抓住“丹治”工程建设机遇,在兴修坡改梯500亩、连片栽植果木林800亩、新修河堤、硬化道路的同时,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起了养老院、村组服务中心一座,新建改建民居110户,建人畜饮水工程2处等民生工程,被称之为“全县水保生态第一村”。
4、减少了流域面源污染,水库水质得到有效维护
一期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坡改梯、发展经果林,陡坡地退耕还林、大力实施封禁治理,修建沟道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泥沙,减少了坡面的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项目区各县还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初步建成了一批以控制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积极探索因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水等造成的水库水体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北省丹江口市胡家山清洁型小流域,通过“三道防线”即:远山生态修复、农地综合治理、库周生态缓冲,“五级防护” 即:通过建设水源涵养林、沼气池;收集、处理村落污水和垃圾;修建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工程;整治修建生态溪沟、生态塘堰;栽植水生植物,在流域出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汇集处理等措施,将地表径流和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拦截和净化处理后再进入河流水系,达到减少了流域面源污染,保护库区水质的目的。根据对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典型监测, 2009年流域总氮输出强度由2006年的49.8kg/hm2下降到28.8kg/hm2,下降了42.2%;总磷输出强度由2006年的3.8kg/hm2下降到1.4kg/hm2,下降了63.2%。水土保持各项措施不仅保持了水土,也减少了土壤中N、P等进入水体的总量,减少了流域面源污染,有效维护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质。
三、二期工程规划情况
2010年1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批复成立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修编规划协调小组指导下,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组织陕西、河南、湖北省水利(水保)厅(局)和有关地区(市)水利部门以及规划承担单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的技术人员组成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组,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中的水土保持规划修编工作。
1、规划区的基本情况
规划范围:包括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远期实施的40个县(市、区);同时,为与同期编制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增加内乡、邓州、神农架3个县(区)。共涉及陕西、河南、湖北3省43个县(市、区)。
据2008年统计资料,丹江口库区及上游43县总人口约14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0万人,农业人口密度114人/km2。2008年规划区内GDP为1491.06亿元,人均GDP为1.02万元。粮食总产量371.3亿吨,农业人均产粮365kg,农业人均纯收入2383元,为同期全国农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43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6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是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
规划区土地总面积8.9万km2。据2006年最新遥感调查资料显示,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约3.8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1%。中度以上流失面积约为2.9万km2,占流失面积76.8%。平均年土壤侵蚀量1.3亿吨,平均侵蚀模数为3452吨/ km2•年。
2、规划目标及布局
(1)规划基准年与规划期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一致。
(2)规划目标
以减少入库泥沙、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库水质,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标,具体指标如下:
①规划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95km2,治理坡耕地面积31486hm2。新增项目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5%以上,已开展治理项目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0%以上,库区周边的县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
②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减蚀率达到60-70%以上,林草覆盖率增加5-10%;
③年均减少入库泥沙0.1-0.2亿吨;
④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年均增加调蓄能力2亿m3以上。
(3)规划布局
按照规划区水土流失分布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的需要,在地域上连续、水系相对封闭、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50~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项目区的原则,规划项目区107个,主要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水库库周、丹江上中游、汉江干流沿岸区、汉中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规划治理流失面积6268km2(不包括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项目),总投资25.40亿元。
3、规划任务与治理措施
与一期工程相比,《“十二五”规划》在原有治理措施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在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低的项目区,采取坡面整治(坡改梯、坡面水系、作业道路)、沟道防护(谷坊、拦沙坝)、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植物篱)、疏溪固堤、治塘筑堰等五大措施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以轻度水土流失为主的疏残幼林地和荒山荒坡上,采取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增加了建设清洁小流域的措施比重和水土保持监测、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等配套能力建设项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见表3。
表3:水土保持项目规划措施与数量汇总表
省 名
|
陕西
|
河南
|
湖北
|
合计
|
||
总治理面积(hm2)
|
489310
|
57563
|
82612
|
629485
|
||
坡面整治工程
|
坡改梯(hm2)
|
小计
|
24576
|
2854
|
4056
|
31486
|
土坎
|
10879
|
2105
|
2929
|
15913
|
||
石坎
|
13697
|
749
|
1127
|
15573
|
||
蓄水池(口)
|
12356
|
1500
|
2128
|
15984
|
||
排灌沟渠(km)
|
682.3
|
44.8
|
119.28
|
846.38
|
||
沉沙凼(个)
|
24712
|
2980
|
4263
|
31955
|
||
田间道路(km)
|
555
|
48.9
|
105.9
|
709.8
|
||
植物篱(hm2)
|
17661
|
2719
|
500
|
20880
|
||
沟道工程
|
谷坊(座)
|
736
|
157
|
86
|
979
|
|
拦沙坝(座)
|
65
|
24
|
17
|
106
|
||
疏溪固堤(km)
|
145
|
31.5
|
24.2
|
200.7
|
||
整治塘堰(座)
|
114
|
35
|
63
|
212
|
||
水土保持林草工程(hm2)
|
果木林
|
1129
|
1097
|
2007
|
4233
|
|
经济林
|
6963
|
1378
|
3875
|
12216
|
||
水土保持林
|
62289
|
5587
|
7761
|
75637
|
||
种草
|
2045
|
3761
|
478
|
6284
|
||
生态修复工程
|
面积(hm2)
|
374647
|
40167
|
63935
|
478749
|
|
管护人员(个)
|
1873
|
603
|
323
|
2799
|
||
补植苗木(万株)
|
16853
|
1809
|
2877
|
21539
|
||
围栏(km)
|
1487
|
173
|
61.3
|
1721.3
|
||
碑牌(处)
|
1426
|
106
|
171
|
1703
|
||
能源替代及畜舍(个)
|
2333
|
725
|
498
|
3556
|
4、进度安排及投资估算
按照2010年第二季度价格综合估算,二期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25.97亿元。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投资为25.40亿万元,其中,陕西省19.76亿元,河南省2.33亿元,湖北省3.31亿元;水土保持配套能力建设投资0.57亿元。单位治理面积投资40万元/km2,比一期工程单位治理面积投资25万元/km2万元提高到了60%。
四、几点建议
1、全面总结一期工程实施成效和经验。
2、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成果质量。
3、尽快启动实施水土保持监测、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等配套能力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