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政府赵鹏县长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8-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封治结合  涵养水土
构筑水源地水质保护最后一道屏障

中共淅川县委  淅川县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8日)

    淅川县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主要淹没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是库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县份。全县辖17个乡镇 (街道),国土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4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任务异常繁重。2007年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牢固树立“生态为先、水质至上”理念,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生态高效产业为引领,扎实开展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强力推进库周生态建设。至2010年,共投入资金24724万元(中央资金14851万元、地方配套9873万元),对渠首等10个项目区56条小流域进行了水保治理,治理面积971平方公里,圆满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一期工程任务,得到了水利部、国调办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结合,彰显特色,高标准规划。

    一是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淅川地形复杂,地质特殊,规划设计难度较大。我县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分类规划实施生态治理。对石灰岩区,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高标准石坎梯田,保证粮食安全;在片麻岩区域,规划实施微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板栗等经济林果;在浅山丘陵区,积极发展金银花、茶叶等生态产业,保水保土;在深山远山区,采取人工辅助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办法,恢复和保护生态。二是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重,科学选择苗木,培育生态产业。结合小流域治理推行生物配套,着力培育湖桑、柑桔、山杂果、中药材、茶叶、金银花等生态产业基地,实现水土保持和产业发展双赢。三是与新农村和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结合新农村和移民新村建设,以水保工程实施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规划拦河坝20余座,规划建设省柴灶、沼气池和蓄水池近万个,并通过治塘整堰、疏溪固堤,致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重创新,转换机制,多渠道投入。

    一是政府主导,整合项目。对治理难度大、投资多、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保工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农综开发、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项目资金,与水保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我县捆绑使用各类资金3.44亿元,有力推动了水保工程建设。二是市场引导,广辟渠道。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走水土保持市场化路子。2007年以来,我县先后引进49家企业在我县投资承包荒山20万亩,开发生态旅游和生态高效农业,总投入达50多亿元。其中北京信通投资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在我县香花镇宋岗码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亿隆公司等32家企业发展茶叶2.7万亩。三是依靠群众,自筹资金。需群众投资投劳的工程,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经三分之二以上群众同意,列入规划申报立项并实施,并实行逐级承诺,保证了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劳的落实。

三、重质量,严格监管,规范化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通过招投标,选择优质施工企业负责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标准,聘请高资质监理公司,定期征求水保监督员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质量。二是高规格管理。在项目实施中,坚持公开透明,在现场公示项目建设任务、施工区域、资金使用和群众投工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在管理模式上,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和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审计部门监督资金运行,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三是高效益管护。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经营权交还群众,调动群众管护积极性。对涉及面广的工程,引导受益群众组成管理协会,实施民主管理。同时,成立了水保监督站和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加大对开矿、采石、建厂、修路的监管力度,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四、重联动,协同作战,高效能组织。

    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保工作领导机构,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重点工程,加强对水保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责任。县直单位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水利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宣传部门强化宣传,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监察、审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其他相关单位立足自身职责,全力投入和服务水保工作。三是强化督导。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相关单位定期进行观摩,逐工程点评,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评。设立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农水杯”单项竞赛,对先进乡镇进行奖励。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力推进了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保林14790公顷,人工种草803公顷,林草覆盖率由47.3%提高到62.5%。实现生态修复面积58920公顷,林草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效益显著,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建设高产基本农田4192公顷,新修建谷坊454座、拦沙坝26座、蓄水池2639口、排灌沟渠91.7km、塘堰25个、河堤13.6km,科学配置山、水、林、路等,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三是生态富民产业不断壮大。茶叶、金银花、柑桔、胡桑、核桃、仁用杏等生态高效水保产业蓬勃发展,“南桔、北桑、中果”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辣椒、花椒、水产、柑桔等无公害农业快速发展,培育专用基地90余万亩,农民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四是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各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230万吨,增加调蓄径流能力1900万立方米。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年每平方公里4100吨下降到治理后的每平方公里1200吨以下,减沙效率为71%,初步构筑了库区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其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我县历届县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始终践行“将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清水中”,把水保工作同经济发展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县级领导包乡镇、包重点工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整地、绿化荒山,为顺利完成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一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政策扶持是关键。为实现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我县出台了支持发展生态产业的文件,对集中连片发展茶叶、金银花、核桃等生态产业的,县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实现项目跟着产业走,资金跟着基地投,基础设施配套全覆盖,有效推动了水保产业发展。其三,尊重民意是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民意,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等,尽量多地实施坡改梯工程,配置蓄水池、塘堰、排灌沟渠等,建设高产基本农田。以小流域为单元,抓住水土保持与群众生产结合的关键点,激发了群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强化协调是保证。各乡镇(街道)和水利、宣传、林业、国土、财政等部门,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政府搭台、水利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高效保障了水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中,淅川县虽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与保护一库清水送京津的政治要求相比、与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中,进一步创新治理机制,完善治理模式,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成效,全面实现治理目标,筑好筑牢水源地水质保护最后一道屏障,确保库区核心区水碧天蓝地绿,为确保“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做出应有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