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中国水利报: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 ——福建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3-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是中央苏区所在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等机构,在这里成立。这里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
    这里也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
    这里上演了一场绿色革命——十余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将昔日光秃赤烈的“火焰山”,变为苍翠蓊郁的“花果山”。如今,这里山川披绿,花果飘香,水美林丰,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红壤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
    这里是闽西长汀。
    滴水穿石 人一我十
    前仆后继坚持不懈

    “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1941年福建省研究院“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区”研究人员如是描述。  岁月轮回。不知从何时起,由于洪水泛滥、兵燹战火、乱砍滥伐,长汀丘陵、山地植被遭严重毁坏,水土流失连年加剧。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长汀,成为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长汀人民,期盼荒山重新披绿,期盼山清水秀、田腴人丰,期盼一场“绿色革命”。
    过去红色革命的成功,需要前仆后继的精神;如今长汀正在进行的这场“绿色革命”,同样展现了前仆后继的精神。
    1949年12月,刚刚解放的长汀,就在河田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始了水土流失调查、水土保持规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汀在全省率先恢复了水保站。
    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真正振兴,是从1983年试点开始的。这年5月,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从此,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1986年,水利部把长汀河田列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范区。福建省水保、水利、林业、农业等八部门,在长汀河田打响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攻坚战。
    1999年1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专程来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2000年和2001年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新一轮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获得省财政1000万元专项支持。龙岩市每年也筹集190万元,用于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01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再次考察长汀,作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指示。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但长汀人民并未止步。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长汀水保,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2008年开始,长汀被水利部、财政部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近年来,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也把长汀作为重点。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光山披绿装。从福建省到长汀县,治荒的决心从未消减,脚步从未停歇。
    为了绿水青山的目标,长汀全县干部群众上下一致,几十年如一日,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治理水土流失,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径。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长汀水保的法宝: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鼓励公司、农户承包、租赁山地种果种茶,经营权30年不变,并通过补助,以优惠条件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实施以奖代补,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鼓励和发动干部带头开荒治荒,培育治理大户带动和引导周边群众。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社会各方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封禁、小治理”,是长汀水保的高招:长汀人创新封禁模式,坚持疏堵结合,用补贴让老百姓“收起柴刀”;创新技术,独创“反弹琵琶”、“等高草灌带”等生态修复方法,提高治理实效;创新科技试验方式,通过“筑巢引凤”,建立水保博士工作站,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实现治理与研究“比翼双飞”,提升治理水平。
有专业队伍做事、推广科学治理,是长汀水保的亮点:1991年,长汀县成立了迄今为止全省唯一的水土保持局,在机构、资金、人员等方面全面加强力量。2000年,长汀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誓师大会,在河田镇露湖村兴建了面积达1818亩的水土保持科教园,县长签发了封山育林令。如今,水保科教园内树木葱茏,芳草遍地,成为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缩影和示范。
    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田肥、人富”,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今日长汀,旧貌换新天。2000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生态环境大为改善,21万群众受益。
    这是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是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大力扶持的结果,是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结果,是多年来老区人民敢于创新不懈奋战的结果。
    以人为本 造福一方
    水土保持情系民生

    水土流失与贫穷落后相伴,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依。水土保持要改善的不仅是生态,更重要的是民生。
    封山育林,禁烧柴草。但山封了,群众的“灶头”怎么办?长汀县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入手。烧煤由政府出资补贴,建沼气池给予补助,引导农民以煤、电、沼气代柴,从源头上杜绝农民烧柴对植被的破坏。省财政每年另安排专项煤炭补贴80万元,2000年以来,全县共补助改燃改灶资金1986万元。
    在治荒的同时,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长汀县坚持“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与发展生态工业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
    在长汀县各级干部口中,总能听到“循环种养”这个词。县水保局副局长刘洪生告诉记者,循环种养,就是县里通过统一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循环种养利用牧草发展养殖,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沼液上山用作肥料,这样,既可治理水土流失,又可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县里对种养治荒的农民给予税费减免、肥料补贴等,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这是曾经在长汀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策武镇南坑村,十几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荒山连片,岩石裸露,如今,这里被誉为“闽西银杏第一村”。
    1992年,南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88元。1993年,村里设立了凌志扶贫协会,不计利息将肥料、果苗和钱借给村民,鼓励大家上山种果和发展养猪业,村党员干部带头,每人开发5亩荒山。到1995年,全村有70多户开荒种果,面积少的一两亩,多则二三十亩,有的村民当年收入就超万元。
    投入有了回报,更多村民上山开荒种果,发展种养的农户则扩大规模,“猪—沼—果”生态模式得以全面推广。1999年,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落户南坑,租赁了村里2300多亩山地,开荒种银杏,如今已陆续投资了近900万元,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去年,南坑村里产了一两吨银杏茶,十几万斤银杏果,加上养猪、种茶种果,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7800元。村民说,是生态经济带来了福祉。
    见到长汀县大同镇种果大户赖木生时,他正在忙着给自家的果树施肥。从1981年起,赖木生便开始开荒种果,如今已经30个年头,果树面积也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如今的1380亩。1985年,赖木生成为万元户;90年代,成为10万元户;如今,他年收入30万元以上,成了百万元户,建了新房,买了小车,日子很滋润。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赖木生说。1999年秋天,习近平同志来到了赖木生家的果场,鼓励他“好好干,再扩大规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赖木生牢记于心,当年冬天,就在策武水土流失区承包了700亩山地种果树。从2000年前后,他一直义务开培训班,教大伙种果树,提供种苗、信息;挂果丰收的时候,还帮着大伙找销路。慢慢地,大同、河田、策武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村民们也逐渐富了起来。如今,赖木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劳模、致富带头人。
    汀江无声,民生有幸。水土流失治理,染绿千山万壑,造福万千百姓。
    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
    任重道远励志前行

    十年治荒,山河披绿。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治理,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今日之长汀,碧浪千顷,水美人丰。但正如习近平副主席在近期的批示中所指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
    圆百年绿色之梦,长汀仍需克难攻坚。目前,全县仍有48.3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尚待治理,其中大多为远山、陡坡、深沟及大量崩岗之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较之以往,治理难度更大,对资金、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此外,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其生态功能还十分脆弱,存在反弹的可能。长汀的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就在“火焰山”变为“花果山”的时候,福建省已制定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目标——到2017年,全面完成未治理区的治理任务;已治理的,将全面改造巩固提升。从2012年起,省政府将在原有1000万元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追加一倍,每年投入2000万元,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龙岩市的配套资金也随之翻番,达到每年400万元。福建省专门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省水利厅举全厅之力,安排处室和厅属事业单位驻点长汀开展服务。省林业厅和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专家到长汀跟踪指导,加强技术支持。
    水利部也将继续加大对长汀水土保持的支持。今后10年,将落实长汀县国家水土保持中央投资1.5亿元。
    围绕巩固、提升、增效的目标,长汀也已迈开新的步伐。根据不同的生态资源状况,长汀县将县域生态划分为“治理核心区、重点保护区、优先发展区”等三个区域,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县政府颁布了新一轮的封山育林令,组建了一支1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的水保队伍,在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潮。
    下一步,长汀还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大力调整和升级传统产业结构,“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优惠让利、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企业来长汀投资办厂,组织水土流失区过剩劳动力向纺织、稀土、旅游等二、三产业转移,并通过实施“造福工程”、生态搬迁等项目,引导群众有序外迁,让更多农民从土地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减轻人口过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提高民生水平。
    在长汀经济开发区的一条大道边,记者看到了几排整齐划一、刚刚竣工的安置房,一些群众即将从山区搬到这里,并进入不远处的工厂里做工,开始新的生活。
    福建森宝食品集团公司是一家知名企业,在龙岩市政府的引导下,公司正在长汀的河田、三洲等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投资6亿多元,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场,发展循环经济。
    “一定要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全面胜利!”这已成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识,并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1月20日,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汀水土保持经验推动生态省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的十年,长汀实现了由“红”变“绿”,在新的起点上,长汀正在努力向由“绿”变“富”、由“绿”变“美”、由“绿”变“生态文明”的更高目标迈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