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青海省:搞好水土保持监测服务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摘要】 三江源区总面积30.17km2,属全国四大生态最薄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随着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治理试点工程的多点展开,我省从如何搞好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为科学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针对三江源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难点,提出了搞好监测工作的下一步对策。
  青海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源区总面积30.1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1.83%,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5州和格尔木市,三江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雪山、冰川、高寒湿地、高寒荒漠,是世界独特的生物基因种质资源生态圈之一。区域内水资源丰富,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出自本省的水量分别占各自流域总径流量得49.4%、1.8%和15%。因此三江源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是促进青海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对维护整个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江源区属全国四大生态最薄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使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源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群众的生活。
  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使之可持续地利用,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在全省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金、严禁违法开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通告,加大了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2001年,在水利部、黄委会、长江委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开展了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经过4年多的努力,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该项工程的开展,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三江源水土流失情况
  三江源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根据水利部土壤侵蚀遥感2000年调查资料,青海省黄河源头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37751.27 Km2,占黄河源头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头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48888.70k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9.64%。澜沧江源头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8392.71k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5.28%。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导致该区雪线上移,冰川退缩,大面积的消融区又增加了冻融侵蚀的面积和侵蚀强度。气候干燥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给风力侵蚀提供了必备条件。据资料显示,该区年平均风速4.0m/s,最大风速达40m/s(相当于12级大风),6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刮74.5 d,占全年风天数的72%,该区虽然气候干旱,降水量逐年减少,但降雨相对集中,且多以暴雨出现,历时短,强度大,在土质疏松,土层薄的地区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加上近些年三江源区草场过牧超载,无规范的淘金、采药、挖沙,以及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基本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和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草场和天然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地生态系统是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生态屏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已明显退化,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1999年不完全统计,仅黄河源区退化草地面积约987万公顷,占天然草地面积的27.14%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23%,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8700万公顷的11.34%,特别是有300万公顷草场已退化沦为基本不具备任何利用价值的“黑土滩”。据黄河源头地区的卫星遥感影像判断,20世纪90年代的草场退化增加率比70年代明显加快。黄河源区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场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0%。整个三江源区退化、沙化草地每年以2.2%的速率发展,1970—1990年的20年间源区冰川后退了500m,年平均后退25米。湖泊出现面积缩小、湖水咸化、内流化和盐碱化,90%以上的沼泽地干涸,湿地大片消失,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径流逐年减少。
  山洪、泥石流严重:源头区在冻融和水力侵蚀区泥石流沟道较多,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2004年7 月24日在玉树结古镇北山暴发暴雨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顺沟而下,使3842户、23040人受灾,冲毁房屋441间,桥梁34座,道路6公里,冲走汽车4辆,手扶拖拉机1台,摩托车4辆,灾害中1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以上。
  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根据第二次和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46328.87 平方公里增加到48888.7 平方公里,增加1.66%,其中:冻融侵蚀由1995年的39187.98 平方公里减少到39065.83 平方公里,减少0.30%;风力侵蚀由1995年的5217.15 平方公里增加到7862.29 平方公里,增加50.70%;水力侵蚀由1995年的1923.74 平方公里增加到1960.58 平方公里,增加1.92%。
  三江源区天然草场遭受鼠类、蝗虫、毛虫危害严重:经调查,高原鼠平均日食鲜草64克,62只成年鼠一日的食草量相当于一个羊单位的食量,在草甸草场每亩平均有有效鼠洞176个。截至到2004年,三江源区鼠、虫害面积达到6.36万平方公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造成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干旱、雪灾、冰雹、鼠害、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由于源区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的频繁及大量泥沙下泄,致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河道、湖泊和水库淤积日趋严重,进而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按照青海省水土保持“东治西防”的工作方针,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当地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我省各级政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三江源地区主要开展了以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一)全面启动和开展了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长江、黄河源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恢复源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根据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黄河、长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紧扣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的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在玉树州玉树、称多、曲麻莱、治多、杂多县,果洛州玛多、玛沁、甘德、达日、久治、班玛县,海南州同德、兴海、贵南、共和县,黄南州泽库、河南县,海西州格尔木市,总面积20.94万km2的范围内,开展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人为水土流失调查、“三区”划定、监督检查、人为水土流失案件查处、生态自我修复试点、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等工作。格尔木市、玉树州的称多县和玉树县、果洛州的玛多县、海南州的贵南县和共和县、黄南州的泽库县和河南县已积极开展了大面积的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的水保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截止目前,黄河源区已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区面积达10625.5km2,长江源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区面积达6022.7km2。通过以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区的建设,使源区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改善,加上人工种草、舍饲定居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当地农牧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为今后江河源区多快好省地防治水土流失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二)为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长江源区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在全省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金、严禁违法开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通告。加大了长江源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为全面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治理试点工程,为全面开展长江源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经验。对长江源区的城镇周围和人中较密集、农牧业和经济较发达且存在水土流失危害的地方,开展了玉树县孟宗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控制了水土流失危害,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起到了治理一点保护一片的作用。
  根据青海省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防治特点,提出了“东治西防”的水土保持工作战略,但在青海省的长江源地区,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宣传先行”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小,工作长期滞后。虽然长江源区预防保护监督工程已正式起动实施,成立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和监督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该地区的自然备件恶劣,地广人稀,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水土保持治理和监督工作欠帐太多,导致了水土保持工作在目前还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状况。
  (二)农牧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比较缺乏。因语言、文字和生活、生产习惯的问题,长期存在着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的现象,加之长江源区的农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低下,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较低,为解决温饱问题,乱垦滥牧,使草原(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人为水土流失的遗患在三江源区没有得到根治,在省政府的禁伐、禁垦、禁牧、禁采令颁布以前,在长江源区普遍存在着采伐森林、开垦草原、采挖虫草、沙金和滥牧的现象,加之有些开发建设项目落实“三同时”制度不到位,造成了大面积的人为水土流失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进一步加剧了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虽然也涌现出了称多县杂朵金矿防治水土流失的典型,但为数极少,不成气候。人为水土流失在长江源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由于三江源区是水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的交错区,每到夏秋季,洪水泛滥,泥石流频发,严重危胁着城镇周围和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大,加之投入少,治理速度慢,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远远不能适应长江河源区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
  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全面展开,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步走向规范化。
  (一)监测网络的全面建设,为搞好三江源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保证。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于2002年批准成立,确定编制为8名,隶属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全省分设8个监测分站,分别为西宁市、格尔木市(含海西)、海东地区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州监测分站。其中分布于三江源地区的就有5个分站。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从2003年全面筹备到今天,已经初步告一段落。我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8个分站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机构建设、配套资金到人员配备、设备安装调试以及综合典型站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特别是三江源区个分站技术人员得到培训,使今后搞好各项监测工作的关键。
  (二)三江源区水土流失背景调查工作顺利开展,为科学实施生态建设提供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摸清江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于2002—2003年在“三江源”区开展了水土流失调查工作,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积极配合,协助完成了前期资料收集准备,典型区域调查范围选定等工作。先后深入到黄河源区贵德、泽库、贵南、玛沁等地实地勘查了江河源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收集了大量有关径流、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的基础资料,并深入典型区域现场,利用“3S”技术对地貌、植被、土壤、水系、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勘查分析,取得了宝贵的资料。
  (三)横向联合,逐步展开专项监测工作,为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找到突破口。根据三江源地区区域特点,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直门达水文站、沱沱河水文站以及称多县、格尔木市相关部门联合,利用现有设备开展了长江源区水文、泥沙、径流的勘测、生态修复区牧草生长监测等方面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与此同时,在监测工作中,针对我省即将开展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与林业、畜牧、气象等部门充分协调,共同制定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在今后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技术优势,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监测工作,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四、三江源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难点和下一步对策
  由于三江源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难度。首先是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条件恶劣,无论从工作经费,还是人力、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不利于开展地面监测工作;其次是三江源从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上属于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但其中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交替存在,而当地特殊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又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因而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机理和规律研究相对匮乏,水土流失监测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第三是适合于三江源特殊地区进行相关水土流失因子监测的指标、方法、监测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没有研究,缺少足够的科技支撑和实际经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因此,针对三江源地区的特殊性,我们今后做好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一)进一步加强横向联合,水土保持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是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水土保持监测也要与相关部门和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与水土保持内容有关的相关行业监测成果,集合水文、气象、林业、畜牧等部门现有观测站点的力量,进行行业整合,避免重复建站、建点。特别是与水文观测相结合,我省三江源地区现有水文站15处,站点密度大,控制范围广,积累了长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这些数据资料对于定量研究水土流失程度、水土保持措施效果以及水沙关系十分重要。水文系统又有一支专业队伍,技术力量雄厚,我们要尽量利用当地水文站承担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部分任务。同时加强同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相关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生态环境、面源污染等监测成果,取长补短,丰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内容。
  (二)做好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的结合。通过设立监测点与观测设施,定点、定位地对三江源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水土流失及各种防治效果实地观测,取得相关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成果、预测预报模型开发、小流域规划设计、水土流失量的计算。通过遥感技术对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普查,可以弥补当地地域宽广,条件恶劣,地面观测难以取得的监测成果。
  (三)加强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基础理论和监测方法研究,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不断提高监测预报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支撑。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依托相关项目(主要是省政府即将开展实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机理和规律研究、水土流失因子监测的指标、方法、监测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没有研究等;以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邀请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集中力量研究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监测预报工作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自动化程度水平高的观测设备,减轻数据采集工作中的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预测预报大力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模型。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