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怀: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新局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杨振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
中国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形势大好,进入一个新时期。表现在:(1)退耕还林还草,大于25度坡耕地退耕约1亿亩,同时造林1亿多亩;(2)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城镇化和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达到1亿多人,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农、经、饲;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和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3)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草畜平衡,围栏轮牧。封草封山限牧,禁止滥采;全国已有 省区,发布禁牧舍饲令;(4)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投入;加强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增加林业,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牧区水利、农村交通通讯等投资,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农村扶贫,减免农业税等方面政策,使农村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同时全国水利工作进入新阶段,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加强预防为主,走出一条“小治理,大保护”,突出封山禁牧,依靠自然修复能力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路子。50年来中国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约70多万平方公里,积累了按流域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等经验。现有梯田约1.4亿亩。在黄土高原,已建淤地坝十几万座,今后十年还将增加十多万座。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5年来已新增治理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现已进行保护生态修复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建一、退二、还三”经验和陕西省吴旗县封山禁牧,大面积退耕、还草、还灌,依靠自然生态修复经验等,正在全国推广。北京市水土保持提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即:远山、中山和人烟稀少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生态移民,同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资源保护。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山麓、坡脚等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梯田、地埂、等高种植、等高植物篱;修建水窖、山塘、栏沙工程。蓄水保墒,节水灌溉;同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果树,板栗等,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生态林、果业。在平原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基本农田。并在沟渠 、河道、湖、库周边,进行生物护坡(岸),湿地保护,等高种植灌、草带;利用低洼地营造鱼塘、氧化塘,培育人工湿地。利用等高灌、草生物缓冲带,控制侵蚀,发挥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净化水质,维系河道、湖、库生态环境。
在北方内陆河区,进行上、下游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和调配,如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保障河流生态需水量,维系河流下游沿河林、草植被的生存,防止恶化。同时,发展牧区水利、水土保持,建设饲草料基地,对大片天然草原实行围栏、轮牧,休牧和禁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态十分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同时封禁、保护,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在黄土沟壑区,石灰岩喀斯特区和南方丘陵、花岗岩崩岗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需要辅以人工治理措施,修筑谷坊、淤地坝、梯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等,解决当地粮食、饲料和燃料问题,为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重点是:江河源区、内陆河下游和绿洲边缘;草原牧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南方丘陵、山区等。水土保持治理重点除继续治理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外,三峡、丹江口、小浪底等水库库区,汉江上游和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珠江上中游喀斯特地区;东北黑土流失区;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和南方丘陵区等。结合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建设10度至25度坡耕地的梯田、地埂和等高植物篱等。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水少、沙多。黄河难治,在于泥沙。因此50年集中整治黄河中游黄土沟壑区的严重水土流失,创造了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为基础,和中流域、大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紧密结合的经验。水土保持和保护植被、造林一样是环境生态修复的主体。主要是保护、保育水、土资源,对流域范围内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人类过量开垦、矿山开采和各项建设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土壤侵蚀、退化等进行保护、保育和修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目的。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合理补偿机制。需要从国土全局出发,城、乡统筹;农、林、水、牧、矿、路、城镇等全面规划,按流综合防治和监管。水土保持与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特别是与扶贫开发密切结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动手,参与防治。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 要依靠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巩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规划、协调和群众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各级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全面、综合、统一规划,协调各方,解决部门各自为政,形成综合合力。同时需要组织群众,扶持和发展群众合作经济组织和民营水利、水保。现在中国农村已建立专业合作协会约30多万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民饮水合作组织,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牧区水利合作组织和民营水利、户包小流域等,正方兴未艾,迅速突起。关键在制订对合作组织的优惠的促进政策,如税收按促进合作优惠减、免,低息、无息优惠贷款和水利、水保、农电基金、国债基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资金,进行引导和示范,技术服务培训等。在各级政府统一综合规划下,统一拨付和综合使用各项资金,并组织统一监管、验收。要推广世界银行和遥感定位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各项资金综合效益和效率,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己主动安排家乡、本地区的山川、水、土资源保护和建设,达到建、管并重,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综合效益。
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这一巨型系统观察:中国近三百年来,人口由1亿发展到49年近5亿;近50年来,又发展到12.6亿。预计2020—2030年将达到14.5亿。由于中国北方缺水,南方缺土,而人口众多。北方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达70%,有的甚至更高。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南方特别是西南山坡地毁林开垦,坡耕地比重大。北方长城沿线广大旱作地区,草地、沙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加上近二十年工业、交通、矿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城镇污染严重,整体环境生态恶化。有些地区人口在现行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式下,已超过当地水、土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如:贵州省西部、内蒙古阿拉善盟和阴山以北牧区和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纯牧区,陡坡耕地多,牲畜超载、过牧问题严重。中国农村人口约8-9亿。过去20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已有1亿人进城务工;而展望二十一世纪头20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行将加快,农村剩余劳力将更大规模进入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将吸纳更多农村劳力。因此需要城、乡统筹,在这一历史性人口大转移的热潮中,加强规划引导。从趋势上看,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力人口将继续向东部、南部和沿海省区转移。从水、土资源条件和潜力考虑,黑龙江、吉林和新疆等省、区尚有潜力。而内蒙古西北部纯牧区,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和阿里地区,黄土沟壑区,南方 喀斯特山区等地,人口环境关系紧张。需要从国土全局出发,因势利导,逐步进行生态环境移民和封、禁、保护。因此要加大这些地区扶贫,环境生态和生态移民的投资。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将环境生态保护列为重点,防止污染型工、矿业发展,加强水利、交通、教育、科技等投入。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粗放、落后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改善水、土资源配置和节水、节地、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等方面,水利、水土保持大有可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壮阔的水利、水电、水土保持高潮正在兴起。在节水灌溉,节水农业、节水型工业、城市基础上,南水北调,水利、水电、水土保持建设,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新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基础上,依法管水,团结治污。深化水体制改革,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机制,继续推进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改革,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推进水价改革,初始水权界定和城、乡节水机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和启动水权、水市场, 已是大势所趋。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重塑人与水、土资源关系,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纪元正在展开!中国全球水伙伴的工作,将为这一发展,为各行业、各方面,提供交流、咨询、协商平台和服务,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