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报告

蔡其华: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任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蔡其华 2004年11月5日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向由全球水伙伴---中国、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联合举办、江西省水利厅协办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之中国的伟大科学抉择。水土流失是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和重大水问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这次会议以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反映了全球水伙伴---中国组织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切和责任感,立意高远,切中时要。这次在作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创始地和排头兵之一的江西省召开的、我国水土保持界名家荟萃的高层研讨会,将对我们全面做好新时期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应邀参加此次会议感到十分高兴。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水土流失是流域人民的心腹大患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生态环境“天生”秀丽。但随着人类作用自然活动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渐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遥感调查显示,全流域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达62.2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4.6%,年土壤侵蚀量达24亿吨。其中,水力侵蚀面积56.9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6%。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约占全流域的98%,尤以上游地区为甚。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分别占全流域62.3%和66.7%,并集中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赤水河流域和三峡库区。长江中游的汉江上游,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类型多样。除水蚀外,还有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最为普遍,占流失总面积的88.7%。二是坡耕地流失和泥石流问题最为突出。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达1.5亿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0.35亿亩,共有大小滑坡10万多处和万余条泥石流沟。坡耕地流失和滑坡、泥石流,不仅流失后果严重,且侵蚀量大,构成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三是输移比小。侵蚀物质被滞留或拦蓄比例高,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泥沙输移比一般在0.2-0.5,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四是人为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估算,每年因开矿、修路、城镇建设等基本建设活动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侵蚀量超过1.5亿吨。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后果严重,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
一是破坏耕地资源,威胁可持续发展。长江上中游地区山高、坡陡、雨量大、土层薄,严重的水土流失可很快甚至一次性冲光表土丧失,导致土地石化,不仅彻底丧失农业利用价值,而且留下“永远无法治愈的生态伤疤”,成土过程极慢的石灰岩地区尤为突出。贵州省1954-1994年的40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300多平方公里,土地石漠化也随之加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省石漠化面积已达338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8%,其中部分水土流失重灾县的裸岩面积比已超过50%。重庆原万县市自50年代至80年代,裸岩面积平均每年扩大3.75万亩。陕西省商洛市从1970年至2003年主要因石化损失的耕地达51万亩,其中山阳县1983年一次洪水就将9500余亩耕地全部冲成烂石滩或光石板。在长江上中游山丘区曾多次发生过石漠化持续发展导致当地群众再无地可种,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水土流失悲剧。长江上中游山丘区土层厚度一般仅在30~50厘米,而侵蚀严重的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达0.6~1.5厘米,全流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84亩,量大、面广、强度高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重洪旱灾害,影响安居乐业。水土流失地涵养水源能力差,既怕涝,又怕旱;大量侵蚀物质就地滞留、淤积,抬高河床,淤塞(毁)农村水利设施,降低防洪抗旱能力;突发性水土流失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山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重灾区往往陷入五年三灾、甚至年年有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群众安居乐业没有保障。
三是淤塞江河湖库,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中下游长治久安。据典型调查估算,长江上游各类水库的平均年淤积率为0.68%。四川大渡河上的龚嘴电站,1971年蓄水运用,至1987年已累计淤积泥沙2.2亿立方米,占总库容61.6%,平均年淤积率4.1%。江西省每年因泥沙淤积减少库容1047万立方米。洞庭湖1951-1987年间,平均每年淤积泥沙多达1.45 亿吨,加之盲目围垦,使其湖面面积由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微缩至2691平方公里,容积由293立方米,减少到174立方米。金沙江著名的泥石流高发区小江流域,河床平均每年抬高0.23米。长江中下游河道多年来虽然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但也存在局部河段在一定时段内的淤积问题。河道、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缩短了航程,并影响着中下游的长治久安。
四是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水土流失与贫困总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山丘区尚有2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而大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县。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2000年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力分别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55.2%、52.9%、19.4%。49个县中,有39个为贫困县,接近80%。
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危害当地,又祸及下游;既威胁生存,又制约发展;既为害当代,又祸及子孙;既是山丘区明患,又是影响全局的根源。虽然其危害不极洪灾那么猛烈,也不像水污染那样直接,但一旦积重,则更难解决,甚至无可再返,终成大患。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流域广大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关系长江治理开发全局的战略任务,是流域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水土保持铸就了长江治理开发的民心丰碑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和长江治理开发十分重视,流域人民一直在同水土流失作斗争。上个世纪80年代末,鉴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国务院决定将其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于1989年批准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及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即“长治”工程),开启了长江治理开发史上防治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的巨幕,奠立了我国第一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启程碑。
十五年,“长治”工程的投入稳步增加,实施范围由上游“四大片”的7省(市)61个(市、区)有序扩大到以上游为重点、上中游协调推进的10省(市)183个县(市、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年均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取得了造福流域亿万人民的巨大成效,走出了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十五年来,“长治”工程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始终面向水土流失重灾区布局,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有机配置、因害设防,加强封育管护,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6 万平方公里,3009条小流域得到初步治理,上游“四大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0%,初步解除了上游水土流失重灾区困境,奠定了全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格局。加之1998年后相关生态环境项目的大规模实施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不断加强,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62.2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3.07万平方公里,下降了14.7%,扭转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十五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把坡耕地整治作为的重点和突破口,把治水作为主线贯穿于小流域治理之中,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防治工作的着力点,大力实施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使上游石灰岩地区数以百万亩濒临石漠化的坡耕地得到及时抢救,治理区人均普遍拥有了1亩左右的保水保肥保土、耕作方便、可世世代代利用的基本农田,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累计增产粮食51亿公斤,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为维护长江上中游广大山丘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年来,“长治”工程始终把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寓开发与治理之中,改土治水,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基础;立足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草,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治理区农民增收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通过水土流失开发性治理告别贫穷、走上致富路的鲜活典型。四川省凉山州的会理、雷波两县在“长治”工程建设中逐步扩大规模的石榴和青花椒每年的产值分别达到1亿元和0.7亿元,宁南县在小流域治理中培育起来的桑蚕、甘蔗产业每年对县级财政的贡献超过4千万元。贵州毕节、甘肃陇南“长治”区十多年来通过小流域治理实现脱贫的人口超过百万。
十五年来,重点防治区各地在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不断加大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目前流域内大到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小到一个矿点、一处采石场;无论铁路、公路还是水电开发、移民迁建项目;东至西气东输,西到青藏铁路,都依法纳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之中。成功实施了长江源头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两大区域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切实加大了预防保护和治理成果管护力度,从总体上扭转了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初步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与此同时, 作为“长治”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坚持站点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监成功预报和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17次,疏散转移3.5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为长江上游防灾减灾、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长治”工程为示范和龙头的十五年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实践,改写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史,铸就了深植于流域广大山丘区人民心中的长江治理开发的又一丰碑,并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促进长江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奋斗
经过十五年的奋斗,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观,全流域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形势仍相当严峻,水土保持任重道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仍是对人均耕地面积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警戒线的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建设普遍达标、三峡工程发挥拦洪作用的新形势下,上中游广大山丘区因水土流失导致或加剧的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灾害成为流域人民更为关切的心腹之患;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重灾区还有200多个贫困县人民期盼着早日摆脱困境,加快奔向小康;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加大了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对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当前长江治理开发已进入整体推进、战略突破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三峡工程已经下闸蓄水,搞好上游水土保持,保障三峡工程更好发挥效益,成为现实的和更加重要的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已正式开工,防治水源区水土流失,稳定和维护中线工程优良水质,是对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金沙江梯级开发即将大举展开,如何把流域这一水土流失最严重、输沙模数最高、治理难度最大区域的水土保持搞好,使长江流域最大水能富矿成为满足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稳定、可靠的能源地,是我们最艰巨的战略任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峻的现实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治理开发客观要求的反差,从未像今天这样大,这样强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维系长江优良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倍加努力奋斗,再树新的时代丰碑。 (一)明确目标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是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彻底根治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步骤和奋斗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9年到2000年,以上游“四大片”为重点,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机构队伍体系,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初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扭转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和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实现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步目标已经实现。
第二步,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上游“四大片”和其他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任务,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全流域的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崩岗、滑坡、泥石流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全面规范开发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行为,基本遏制住人为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全面实现山川秀美目标,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大见成效,总体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三步,从2021年到2050年,全面完成全流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部分地区实施更高标准的治理,对有必要且经济可行的崩岗、泥石流、滑坡进行全面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转入以监督管理和监测预报为主体的新阶段,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极大提高,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全流域全面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上述三步走战略构想,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壮丽蓝图,目标宏伟,任务艰巨,道路漫长。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突出重点 从全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治理开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看,两大生态脆弱区,即长江源头区和以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区为主体的石漠化区;两大主产沙区,即金沙江下游和嘉陵江上游;两大重要库区,即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两大湖泊水系区,即对调蓄长江洪水有着重要作用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所属水系流域,这八大区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紧抓住,重点推进的区域,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维系长江流域优良生态环境的大局。其中,作为长江生命之源、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的长江源头区和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沿线五省(市)人民饮水质量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必须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是长江流域的两大重点预防保护区;移民迁建任务最重的三峡库区和水电资源开发强度最大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金沙江下游,必须切实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是长江流域的两大重点监督区;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游、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是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必须强化综合治理,并突出特色,各有侧重,是长江流域的五大重点治理区。
(三)创新思路 第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思想。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最终结论是双方必须和谐共处;水土保持全部实践的最深刻启示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也是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指针。我们要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到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实践中去,不断提高防治实效,开拓水土保持的新境界。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人为本的和谐,防治水土流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发展当地群众的利益。要坚持把满足群众粮食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按人均1亩左右的标准改土配水,建设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沼气池、节柴灶,替代薪炭林,解决群众生活燃料问题,并注重发挥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条件等综合效益;要积极转变开发性治理机制,搞好示范,坚持走民营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种草养畜、舍饲养畜、地埂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注重将小流域治理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塘堰和溪沟整治力度,强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增强防洪、灌溉、人畜饮水等水保障能力。总之要善于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破解水土流失难题,将水土流失防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更广泛、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治理区群众粮食、燃料、增收、水保障和环境等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务服务“三农”,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水土流失可以采取措施,人工治理,也可以创造条件,自然修复。在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上,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与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是辩证的统一。长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大自然修复能力很强,我们要将充分依靠自然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指导理念,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的工作思路、技术线路和措施体系,统筹规划,标本兼治,以水土资源可持续、集约化利用和人的基本需求的充分满足,实现大面积的自然修复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加快发展 当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矛盾仍是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很大而防治步伐相对缓慢的矛盾,是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长江治理开发的新形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现实进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快发展是当前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第一要务。从当前看,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峡库区和云贵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中央关切,社会关注,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早日立项建设。同时要搞好规划,争取早日启动崩岗、滑坡、泥石流等特殊类型的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实现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的战略突破。
(五)强化监督 要继续把依法防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点,并在拓展深度、拓宽广度和加大力度上狠下功夫。要在切实把好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关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方案和“三同时”制度落实的监督上来,采取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进行公告,严把竣工验收关;同时要注重规范山丘区开挖弃土量大的小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进一步加大人为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做好非农领域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山地农业开发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逐步规范管理。继续做好长江源头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保持预防保护工作。要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国土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坚持站点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注重采取先进监测技术和手段,提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防灾减灾效益。
各位专家、同志们,半个多世纪的治江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江河的开发利用必须十分注重生态的保护,呵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做到人水和谐,人江和谐。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同时也是一条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的河流。搞好水土保持,维系优良生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指导,当好长江的代言人和保护者,为促进长江流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而不懈奋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