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索彦主任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会议上的报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4-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切实搞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 郭索彦
(2004年4月17日)
尊敬的鄂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此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向关心、支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四大任务”之一,愈来愈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新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心工作,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会儿,鄂部长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展及全国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向大会作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展情况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始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在福建长汀、重庆北碚、甘肃天水及陕西长安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始进行水土流失定位观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土保持监测进入了由点向面的发展阶段。1955年,水利部首次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水力侵蚀人工调查;随后,有关流域机构、省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了一大批观测站点,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措施、效果评估及预报模型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为大范围、区域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水利部利用卫星影像,组织进行了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在监测技术、监测手段上有了新的突破。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明确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狠抓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推动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和队伍建设
截至2003年底,经各级编制委员会批准,全国自上而下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其中水利部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机构成立了监测中心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监测总站和108个监测分站。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为了充分发挥监测机构的作用,在明确职责、加强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人才、优化结构。据统计,全国各级监测机构现有专职人员2100多人。其中,博士35人,硕士96人,高级工程师450多人,工程师1100多人,专业涉及水土保持、水利、农业、林业、地理、遥感和计算机等,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水土保持监测队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现有的15名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13人,占总人数的87%;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专门制定了长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陕西、四川等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充实了监测队伍。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各级监测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三十多次,培训内容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径流泥沙观测、计算机网络和专业应用软件等,培训人员3500多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河北、山西、内蒙古、广西、福建、贵州等省(自治区)结合监测工作的实际,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和技术指导;松辽流域监测中心站、四川、重庆、陕西等省(直辖市)采取脱产学习的方式,将业务骨干选送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培训。
三是实践锻炼,增长才干。各级通过开展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业务骨干。参加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40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部、省两级培训和实践锻炼,素质明显提高,已成为各级监测机构的中坚力量。
(二)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2001年,水利部以12号令发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明确了监测站网的建设和资质管理、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责,以及监测成果的发布制度等。2002年,水利部在16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办法》中,规定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2003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据此,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认证工作,加强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行业管理。目前42个单位获得了甲级资格证书,4个单位获得乙级资格证书;经培训考试,有351人取得了上岗证书。针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水利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应制定了有关规定和办法。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管理办法》;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测管理规定》;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暂行规定》、《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设备仪器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
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在水土保持原有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也逐步得到加强。一是水利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定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步骤、内容、范围和技术要求,以及数据处理、资料整编和质量保证的标准。二是根据近年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结合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组织编制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设备条件》。三是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基础分类与编码、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水土保持试验技术规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正在抓紧修订,年底可基本完成。四是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保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技术规定。如北京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编制完成的《北京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坡地径流观测场观测规范》、《沟道控制站观测规范》,已纳入《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体系,实现了小流域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四川省编制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泥沙简易分析方法》、《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建设标准》和《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生物多样性样方的设置与监测方法》。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监测工作的开展。
(三)全国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前期工作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4年水利部就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2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完成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3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2004年3月,水利部批复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另外,一些省在配合做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和监测任务,在观测场所、监测点建设等方面,积极落实资金,为一期工程的实施做了大量工作。
(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效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全国水土流失普查。继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后,1999年,水利部又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此次普查,利用最新信息源和最新成果数据,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准、高技术,全面查清了20世纪末我国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水风蚀交错区的面积、分布状况和侵蚀强度,是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的一次重大尝试。调查成果经国务院批准公告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是对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实施重点监测。2000年初,根据水利部关于在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的部署,长江流域先后在三峡库区、嘉陵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监测成果,获2003年长江委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黄河流域结合“948”项目的开展,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调查成果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开展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作为生态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中逐步得到落实。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都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海河流域在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中,将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作为专项实施。珠江水利委员会和贵州省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了调查监测,基本摸清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松辽流域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试点工程监测工作。
四是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监测。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围绕生态修复,开展了监测工作。2001年至2003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开展了黄河源头区水土流失背景调查,为“三江源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2002年至2004年,新疆水利厅组织进行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监测工作,全面调查了塔河五次应急输水后地表地下水和植被恢复状况,系统分析了不同输水方案对地下水位和植被恢复的影响,提出了植被恢复最大面积的最优调水方案。各地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效益监测。
五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取得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0多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流失监测。水利部组织力量,对西气东输西段及支干线工程、广东飞来霞水利枢纽工程、广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等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淮河流域加强了对淮河入海水道二河、临淮岗洪水控制等国家水利重点工程监测;陕西、贵州、江西、广东、广西、河南、福建等省也相继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另外,根据我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和“长治”工程建设的需要,长江水利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组建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了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9个二级站,58个监测预警点,18个群策群防重点县,截止2003年底,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08处。
(五)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各级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据统计,目前,全国建成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数据总量达870GB,初步形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数据库系统,为实现水土保持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一是建立了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水利部结合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建立了以县为单位1:10万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数据总量超过200GB。
二是建立了部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2001年以来,各级通过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初步建立了长江三峡库区、黄土高原区、环京津风沙源区、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
三是初步建立了试验观测数据库。抢救和挖掘历史数据,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地方在抢救和挖掘历史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整汇编了一批时间序列长、观测指标完整的历史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试验观测数据库。
四是初步建立了小流域数据库。各级监测机构,在微观尺度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工作中,将大量典型小流域监测数据整编入库,极大地丰富了全国水土保持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内容,为从小 流域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化奠定了基础。
(六)技术研发、推广和交流
技术研发、推广和交流是提升监测水平、促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在预测预报模型建立、3S技术应用、信息系统研发、重大专题研究,以及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18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一是在预测预报模型建立方面,通过坡面、小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试验观测,在黄土高原地区、东北黑土区、华北山丘区、南方丘陵区等不同类型区,开展了不同尺度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是在3S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水利部2001年在黑龙江省举办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用3S技术大赛”,2002年,在河南省举办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设计应用3S技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了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各地广泛利用3S技术开展小流域规划设计、区域水土流失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提高了监测水平。
三是在信息系统研发方面,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软件公司,研发了一批水土保持应用软件。水利部组织开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软件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发了基于3S技术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和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应用系统,松辽水利委员会开发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与海星现代科技公司联合开发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湖北省水利厅组织研发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四是在重大专题研究方面,水利部实施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重大行业3S水土保持应用示范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流失监测3S技术引进项目,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了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系统技术引进项目,松辽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研究。各省在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监控技术、土壤侵蚀模型、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工作。
五是在技术合作和交流方面,各级监测机构先后与50多所高校、40多个研究单位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交流。2001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在广州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从2000年开始,水利部与日本国际协力组织(JICA)协作,先后举行了五次水土保持技术研讨会。2002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以国家协调员的身份,加入了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协作网(WOCAT),就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与世界各国进行长期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回顾和总结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在1998年机构改革、编制压缩的情况下,成立了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1年部党组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将其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九大工程之一,优先安排实施。汪部长多次强调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重要性,敬正书副部长考察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陈雷副部长考察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索丽生副部长和鄂竟平副部长专门听取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工作汇报。各流域机构以及绝大部分省都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机构,配备了人员,落实了办公场所。黄河水利委员会把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系统作为“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行业管理的重要保障,技术标准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是规范监测技术、提高成果质量的保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就不能有序、高效、正常地开展监测工作。同样,没有统一和完善的技术标准,监测工作就无章可循,不仅不能获取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难以保证监测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比性,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科学的预测预报。
三是经费保证。经费是保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持续开展的前提。近些年来,各级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落实经费,开展监测工作。有的引进外资,有的以项目带动,有的从征收的水土保持“规费”中安排,有的通过财政预算统筹,有的利用国债资金,等等。重庆市财政局和水利局在联合下发的文件《重庆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可用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四是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近年来,水土保持监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显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就是科技创新的典型范例。
五是面向生产,服务社会。水土保持监测是国家宏观决策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就监测论监测,应树立以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社会的意识。紧紧围绕国家决策所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及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测工作。加强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生产服务能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一些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机构,已经成立机构的,有些没有落实办公场所,有些技术人员不能到位,有些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经费不落实,工作难保障。一是个别省没有落实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配套经费;二是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费没有明确的落实渠道;三是没有正常的监测工作经费。
3、监测场点少,测试手段落后。一是监测场点数量少,建设缓慢,不能满足预测预报的需要;二是现有场点设施设备不足,且严重老化,有些甚至废弃;三是观测手段和方法落后,观测数据科学性和可比性程度不高;四是现有监测场点交通不便,工作条件差。
4、模型不完善,实用效果差。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实用性预测预报模型,尚不能对区域性水土流失状况及时预报。
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介绍
(一)建设目标与任务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经过五年时间,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共享体系,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科学评价防治效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设水土流失试验观测设施;二是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管理和传输等设备;三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数据库,开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四是培训技术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测技术队伍。
(二)网络和信息系统结构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大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31个省级监测总站,以及175个监测分站构成。其中长江流域有52个监测分站,黄河流域51个,珠江流域21个,松辽流域19个,海河流域12个,淮河流域10个,太湖流域10个。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施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组织实施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为发布全国性水土流失公告提供依据。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负责本流域监测工作的组织、指导,以及水土流失的预测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负责本辖区监测工作的组织、指导,掌握辖区内水土流失动态,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为发布本辖区水土流失公告提供依据。监测分站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水土保持动态进行监测,编制监测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
信息系统包括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水土流失动态、水土流失治理动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动态、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动态等四大类,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括公务信息管理系统、基于网络的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决策系统等。
(三)工程进度与资金筹措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总工期五年,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期三年,二期工程两年。一期工程主要建设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和黄河两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以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3个省级监测总站及其100个监测分站。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其余5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8个省级监测总站,以及相应的75个监测分站。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以及西藏自治区监测总站及其监测分站,由中央投资建设;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级监测总站及其监测分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中央80%,省级配套20%;其余各省级监测总站及其监测分站,中央投资50%,省级配套50%。
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是项目建设法人。
( 四)一期工程基本情况
一期工程建设的100个监测分站,长江流域布设37个、黄河流域47个、珠江流域9个、松辽流域4个、海河流域3个。
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8618万元,其中在中央预算内水利基建投资中安排7019万元,其余1599万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级水利建设投资中安排。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水利水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期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目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流域监测中心站,以及13个省级监测总站已全部成立,在100个监测分站中已经成立了81个。绝大部分省已经落实了配套资金。
一期工程的实施,曾大林副司长大会总结中还要做具体安排,提出要求。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扎实工作,切实搞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测水平,以水土保持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