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贾治邦在会议上讲话(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1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11-8
 
  本站讯 2003年11月8日下午,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启动会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继续进行。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贾治邦在会议上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交流六次会议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全面启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排部署近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在上午召开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启动会上,鄂竟平副部长等国家部委的领导分别就淤地坝建设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省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各级水利水保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此,我代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多年来一贯关心、支持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国家有关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各级领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第六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黄河上中游七省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全面推进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据统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5.6%。实施封禁治理66.6万公顷。建设骨干工程361座,淤地坝8653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6万处。
(一)实施项目带动,治理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大了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等一大批重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其投资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效果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省区结合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山西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青海启动实施了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内蒙、陕西、宁夏实施了封禁保护政策,加快了植被恢复。陕西已完成退耕还林(草)1170万亩,宜林荒山造林888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38.2%提高到45%。特别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启动以来,已经建成了诸如甘肃籍河示范区等一批黄河水土保持品牌工程和精品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2002年,水利部又启动了陕北大示范区建设和第四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这些工程项目,有力地带动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之步入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历史时期,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连续两年突破1.3万平方公里,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强化基础研究,水保前期工作全面推进。按照第六次会议的总体部署,黄河上中游各省区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前期工作,为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两年来先后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和专项规划,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二是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各省区又完成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储备了大量项目,为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三是开展了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遥感监测、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完善监督机制,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随着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各省区相继出台了预防监督规定和规范性文件,省、地两级和90%以上的县(旗、市)设立了专门机构,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达1万多名,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监督执法网络,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制日趋健全,监督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行业归口管理,强化了日常监督检查。在抓好面上监督的同时,对西气东输和高速公路建设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行重点监管,切实落实“三同时”制度,突出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重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了100%。通过进一步加大依法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力度,使长期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和“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四)面向市场经济,水土保持创新迈出实质性步伐。各省区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大了生态预防保护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体布局上,把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作为治理重点。在小流域治理上,把沟道坝系建设作为重点。在治理措施上,因地制宜,采取了封育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新的措施。在运行管理机制上,制定实行有关优惠政策,深化了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土保持新机制。宁夏的小型节水保水工程建设、甘肃的示范小流域、内蒙的“一坝一塘,引水上梁”和轮封轮牧措施、河南的“坝库”市场化运作、山西省积极推行护坝田制度、精品小流域建设和大户治理等,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的创新与发展。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治理进度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人为水土流失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三是统筹协调管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七省区做出更大的努力,也恳请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改变这一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控制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切实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今后一个时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以淤地坝建设和退耕还林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任务是: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 6万座,初步建成25条重点支流(片)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新增坝地270万亩,退耕1200万亩陡坡地,封禁保护2000万亩,基本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省区和各相关机构务必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综合考虑,统一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握和突出两个工作重点:第一,以淤地坝工程为切入点,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有效拦截泥沙,调节汛期洪水,遏制水土流失,形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广大群众称赞淤地坝“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视其为“命根子”、“粮囤子”和“钱袋子”。基于其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部将淤地坝列为2003年启动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并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各省区要在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迅速铺开工作,在今明两年掀起一个淤地坝建设的新高潮。要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淤地坝工程为重点,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土资源,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效益。淤地坝建设要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沟道坝系。通过一个小流域一个小流域地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最终实现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第二,以退耕还林为主要措施,加快生态自然修复和植被恢复。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长期以来被人为破坏的支离破碎的植被。要继续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全面做好退耕还林(草)工作。陕西吴旗等地的实践证明,封山禁牧是退耕还林的关键环节。只要把山封起来,就能够借助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只有大面积封山禁牧,才能促进退耕还林更有实效地进行。由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有各自不同的气候、土壤、降水等特点,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为了使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落到实处,必须解决好与之直接相关的“三口”问题。一个是“牲口”问题,就是改漫山放牧为舍饲圈养,改良传统畜种,引进优良品种。另一个是“灶口”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大力推广农用沼气,实行改灶节能,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烧柴习惯,形成农村能源新结构。还有一个是“人口”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大淤 地坝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退耕还林(草)进程,大幅度提高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扶贫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加快生态移民步伐。
加快推进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加强协调,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没有生态效益就没有经济效益;而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基础,生态效益也难以持久。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先将淤地坝等重点治理项目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的地区,使群众尽快得到经济实惠,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在工程布局上,既要建设生态效益显著但需较长时间见效的项目,也要注意建设短、平、快的项目。对于已经建成的工程项目,要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促其早日发挥效益,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反过来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处理好建设与管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情况,一些工程建成后由于管护不到位而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责权利相统一、多元化投资和运营管护的项目建设新机制。特别要加强已建成淤地坝的管护工作,从建坝之初,就要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各省区政府要尽快制定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法规,地市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县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三是处理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关系。以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改进生产方式为主的耕作措施,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单打一搞淤地坝工程,没有退耕还林等生物措施,淤地坝的“生存”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样,离开工程单纯搞退耕还林,不仅林草生长所需的水分得不到保证,而且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就难以改变。要打破行业和部门分割,协调好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之间的关系,把林草措施作为淤地坝建设的配套工程,以淤地坝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并举,最终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四是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大见效慢。要在切实落实兑现国家补贴政策的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树立吃苦在前、受益在后的思想,着眼长远,艰苦创业,以愚公移山的信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引导农民修建淤地坝,建设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抓紧培 育发展后续产业, 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五是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结合起来。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市场运行和滚动发展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必须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加强组织协调,落实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职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省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明确各方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水保、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及流域机构的密切联系,以取得更多的支持。流域机构要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宏观协调。人民群众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科学规划,推进科技创新。规划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各省区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抓紧制订完善本省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规划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梁、峁、塬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粮、经、果、牧、草多维配置,构建控制水土流失的立体防护体系。要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骨干淤地坝和其他重点水保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进行建设,中小型水保项目主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所有水保工程都要实行项目管理,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追究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发挥应有的效益。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一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作用,针对黄土高原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难题,组织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研究和生态型、节水型淤地坝的结构设计研究,为科学确定建坝密度、优化规划和建坝顺序等提供理论依据。二要应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实时监测,把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效果,及时发现工程布局和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面向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加强先进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四要加强国内、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科技发展机制,引进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三)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在全面启动黄河上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进一步加快水保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各省区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在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以国家投入为主搞好大型淤地坝建设的同时,对中小型淤地坝建设和“五荒”资源拍卖治理,应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各类企业,采取个人、合伙或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淤地坝和其他水保经济实体。二是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保护公有和私有财产权。各地要把完善产权制度作为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对以任何方式投入淤地坝建设和“五荒”资源开发形成的资产,各级政府应依法保护其所有者、经营者的财产权、经营权和受益权。对过去已建成的淤地坝和其他水保工程,要继续明晰产权,及时核发产权证,并切实维护产权证的法律效力。对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取得经营权的,要尽快完善合同手续,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加快推进淤地坝和“五荒”资源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在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抓好大型和重要中型淤地坝经营管理的同时,要大力支持社会各方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等形式参与经营权的流转。特别是对目前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型淤地坝,包括其管理范围内的耕地、林地的经营权,应加快流转的步伐。对通过合法手续取得的经营权应当允许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实现以坝养坝、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创新投入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加快经营权流转,各地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明确非公有制淤地坝和其他方式治理开发成果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要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经营权流转;要不断完善资源利用政策、投融资政策和税费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完善配套法规,依法加强管理。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法治,切实加强依法管理。一是制定和完善配套法规。根据《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规定,各省区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抓紧制定配套法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把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展开,人为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各地要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制度,监督生产建设单位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的水土流失。三是严肃查处各类水土保持违法案件。针对“一方治理,多方破坏”和“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问题,各地要坚持依法办事,防止违法决策,避免行政干预,支持执法部门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水土资源的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治理成果。执法部门要敢于执法、公正执法,克服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四是加强舆论监督。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水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为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同志们,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坚定信心,扎实工作,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