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在开幕式上汇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1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11-8
 
 
  本站讯 2003年11月8日上午,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启动会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召开。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在开幕式上汇报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根据会议议程,我向大会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有关情况,我的汇报分三个部份:
一、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工程的背景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工程的背景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而泥沙的60-70%源自沟道,控制和治理沟道产沙就成为解决黄河问题的关键。在长期同水土流失的斗争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总结探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淤地坝。淤地坝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而且能够淤地造田、发展灌溉、便利交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生态建设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淤地坝建设发展缓慢。现有淤地坝绝大多数是依靠群众运动修建的,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病险坝多、整体效益发挥差等问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并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淤地坝建设迎来了良好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二是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了近期(10年左右)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三是水利部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水利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认真总结黄土高原地区几十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把淤地坝建设作为2003年全国水利工作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列入近期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
  同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多次深入黄土高原地区调查研究,充分肯定了加快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进一步搞好淤地坝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作为国家水土保持的重点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二)规划等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开展淤地坝建设调研
  为总结淤地坝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搞好规划编制等工作。去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各省区水利部门,以及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淤地坝建设管理、科技应用、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主要成果有:
  一是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发展研究中心、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二是与水利部展研究中心完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政策调查报告”。
  三是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完成了“黄土高原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四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各省水利部门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运行管理模式研究报告”,总结了一砒黄土高原各省区淤地坝建设的典型,供各地借鉴参考。
  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为搞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编制,推进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情况
  一是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去年下半年以来,水利部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编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安排,黄河水利委员会抽调了近百名技术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各省区淤地坝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研究确定规划编制大纲,明确编制工作思路,落实规划工作任务。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就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反复进行研究、讨论、论证,数易其稿,于2003年2月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送审稿。
  今年3月上旬,水利部水规总院组织的对规划送审稿进行了技术审查,有关院士、专家及部门代表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查,就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之后,我部多次向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听取意见,大家就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建设管理机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规划编制组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规划进行了补充、修改、完善。
  6月11日,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进行审查,原则同意该规划。近日,水利部已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正式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二是完成了各省区规划编制工作。黄土高原七省区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结合本省区的实际,于今年3月编制完成了本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并通过了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技术审查。
  三是修订了淤地坝建设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为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生产实践的需要,根据原有标准多年来的执行情况,我部对1986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D175-86)进行了修订;制定并颁布了《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及《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同时,正在组织修订《水坠坝施工技术规范》,编制《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技术导则》和《小流域坝系建设技术导则》等规范标准。
  四是完成了一批工程前期设计成果。为了保证2003年淤地坝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组织下,各省区计划、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目前,已完成了383条(片)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审查,总投资规模51.8亿元。
  五是开展了培训工作。为保证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成果质量,加强工程建设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已陆续分批开展针对管理、设计、监理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并编制了相应的培训教材。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黄土高原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省(区)的50个地(盟、州、市)、317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该区沟壑纵横,粱峁起伏,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0-40%;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土壤裸露;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460mm,西北部仅为200 mm左右,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量548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
  2000年,黄土高原区总人口87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07万人,农业劳动力3190万个。人口平均密度为137人/km2,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西北部仅为30—100人/km2。该区共有耕地1.9亿亩,农业人均耕地2.8亩,为全国人均耕地的2.3倍,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土地生产力低下。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粮食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
  该区大部分属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农民收入偏低,多数处于贫困状态;工农业生产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属于我国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
  (一)水土流失状况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根据全国土壤侵蚀第二次遥感调查公告,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000 t/ km2•a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其中,水蚀面积33.7 km2,风蚀面积11.7万 km2。该区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侵蚀强度大。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 t/km2•a 以上的水蚀面积达3.67 万km2,占全国同类侵蚀强度面积的89%,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3万—5万t/ km2•a。
  二是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亿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亿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三是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一是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黄土高原地区贫困县有126个,贫困人口2300万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近1000万,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二是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年均入黄泥沙16亿t,约有4亿t沉积在下游河床,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平均高出地面4—6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是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但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同时,每年需要150亿 m3左右的水资源量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淤地坝的作用
  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缓洪、淤地造田,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按其作用与库容大小,淤地坝分为骨干坝和中、小型三种类型。其中,骨干坝是指在沟道坝系中起上拦下保控制性作用,库容一般为50-100万m3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或大型淤地坝),个别骨干坝库容可达500万m3。坝系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合理布设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等工程,建立起具有整体防护功能的沟道工程体系。其目的是提高淤地坝防洪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拦沙、蓄水、淤地等综合效益。
  淤地坝建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殊性,淤地坝一直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淤地坝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黄土高原七省区已建成淤地坝11万多座,淤成坝地30多万公顷,累计拦泥210亿余吨,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形象总结,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
  一是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据调查,骨干坝每淤成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t,中型6000t,小型3000t。黄土高原区11万多座淤地坝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坝显著的拦沙保土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对保障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淤地造田,促进农业增产。淤地坝将泥沙拦蓄在沟道内,形成坝地,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坝地聚集了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的地表土和有机肥料,形成了水肥条件良好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坝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含水量高80%,土壤养分高30%以上,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增产。据典型调查,坝地平均亩产一般为300kg—400kg,有的高达900kg,是坡耕地的6—10倍。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三是集蓄径流,解决农村用水。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淤地坝在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通过集蓄、利用地表径流,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缓解了1000万人的饮水困难,并利用骨干坝前期蓄水发展灌溉面积8万多亩。
  四是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淤地坝促进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目前黄土高原区已涌现出一大批依托淤地坝发展蔬菜、苗圃、经果林等致富的山村。
  五是促进退耕,改善生态环境。1 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稳产高产的坝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变过去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多收,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确保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是该区实现退耕还林目标的战略性措施。
  六是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控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的沟道坝系,发挥了整体防护功能,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黄土高原地区现有骨干坝,保护下游沟、川、台、坝地28万亩。
  七是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土高原千沟成壑造成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2万余座乡村公路桥。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淤地坝工程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再造秀美山川。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规划的原则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坚持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中央、地方、集体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淤地坝建设的良性发展;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按坝系科学配置、合理布局;坚持与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相协调,沟坡兼治,综合治理。
  (四)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分别确定了2010年、2015和2020年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到2010年,建设淤地坝6万座,其中骨干坝1万座。初步建成以多沙粗沙区25条支流(片)为重点的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基本遏制。农村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民稳定增收。年减少入黄泥沙2亿吨。工程发挥效益后,可形成拦沙能力140亿吨、新增坝地270万亩,促进退耕1200万亩、封育保护2000万亩。
  到2015年,建设淤地坝10.7万座,其中骨干坝1.7万座。在多沙区的33条支流(片)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全面展开。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0%,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大见成效,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区内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淤地坝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3亿吨。工程发挥效益后,可拦截泥沙能力达到250亿吨、新增坝地面积达到470万亩、促进退耕面积可达2100万亩,封育保护面积可达4000万亩。
  到2020年,建设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入黄支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以坝地为主的基本农田大幅度增加,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淤地坝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4亿吨,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工程发挥效益后,可拦截泥沙能力达到400亿吨、新增坝地面积达到750万亩,促进退耕面积可达3300万亩、封育保护面积可达6000万亩。
  (五)建设规模和总体布局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的实际需要,淤地坝建设范围涉及黄土高原39条支流(片),总土地面积42.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27.2万km2。规划建设总规模为修建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工程3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3.3万座。
  在规划总面积中,水土流失严重的19万km2的多沙区,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涉及33条入黄支流(片)。规划修建淤地坝14.36万座,占规划总数的88%。其中,骨干工程2.48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1.88万座。
  其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本次规划的重中之重,涉及25条重要入黄支流。规划淤地坝10.28万座,占本次规划总数的63%。其中:骨干工程1.61万座,中小型淤地坝8.67万座。
  在具体布设上,改变过去工程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低的状况,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建设,以骨干坝为主体,中、小型淤地坝配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坝系,充分发挥工程的整体防护功能。
  (六)近期实施方案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突出重点、分期实施、逐步推进。根据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和总体布局,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等生态建设项目,确定近期淤地坝安排的原则:
  一是重点安排多沙粗沙区的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皇甫川,以及十大孔兑等入黄一级支流;
  二是优先安排原有坝系配套工程及现有淤地坝改建工程,巩固提高,充分发挥效益;
  三是建设示范坝系,通过示范坝系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科技推广应用、建设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总结经验,推动淤地坝建设的顺利进行。
  根据上述原则,2003年到2010年的八年期间,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淤地坝6万座,建设完整的小流域坝系1000条。其中在多沙粗沙区建设淤地坝4.2万座。前三年(2003-2005)安排建设淤地坝1.82万座,其中骨干坝4000座。
  同时,为使淤地坝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及时掌握工程建设动态,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在本次规划中还安排了对淤地坝的监测、科研与科技推广等工作。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
  1、投资估算
  根据国家有关定额标准及概算编制规定,到2020年,完成黄土高原地区16.3万座淤地坝建设任务,需总投资830.6亿元;到2015年,完成10.7万座淤地坝建设任务,需总投资526亿元;到2010年,完成6万座淤地坝建设任务,需总投资299.5亿元。
  淤地坝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和群众共同筹集。考虑到淤地坝是巩固与促进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是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治理黄河、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重要水利工程。因此,规划提出的资金筹措方案为,骨干坝以中央投资为主,中小淤地坝以地方投资为主。其中:骨干坝中央投资80%,地方20%;中型淤地坝中央和地方各50%;小型淤地坝中央投资30%,地方70%。
  按以上资金筹措方案,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划总投资830.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81.2亿元,地方349.4亿元。
  2003—2010年,完成规划建设任务需总投资299.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71.0亿元,地方128.5亿元。前三年,总投资98.5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9.72亿元,地方39.02亿元。
  2、效益分析
  工程实施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效益: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形成拦截泥沙能力400亿t,年均减少入黄泥沙量4亿t。可巩固与促进330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封育保护面积6000万亩,为大面积“封山绿化”、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再造秀美山川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社会效益:工程实施后,可在黄河中上游形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削峰滞洪拦沙,有效减少入黄泥沙,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保障,对实现黄河“河床不抬高”目标,确保黄河安澜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区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改善交通条件,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经济效益: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后,按30年计算,坝地生产效益可达760多亿元,保护下游沟、川、台地的保收效益超过170亿元。同时,还可减少下游河道清淤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八)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地下水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719亿立方米。黄土高原地区(龙羊峡-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59.5亿立方米。根据规划建设目标,2010年坝控面积3.8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2.06亿立方米,2020年坝控面积14.4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3.38亿立方米。
  淤地坝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拦蓄死库容减少下泄水量;二是小型淤地坝初期、中型淤地坝和骨干坝拦泥库容淤满前拦水所增加的蒸发损失量;三是坝地淤成后增加的生产用水量;四是骨干坝淤满前蓄水所增加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以及林草植被等生态建设用水量;五是坝区周围地下水补充所增加的耗用水量。根据计算,如果能全面按照规划实施,2010年淤地坝建设可能减少入黄水量15.2亿m3,2020年43.55亿m3,2038年达到最大值55.19亿m3,之后耗水量逐年降低,到2041年稳定在42.66亿m3。按照减少入黄水资源量为43~55亿m3计算,占淤地坝坝控面积内水资源总量的52-66%,主要为坝地用水和地下水补充水量,占总耗用水量的68-79%。
  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一是减少入黄水资源量,但同时,将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减少黄河下游冲沙用水量25-55亿m3,提高黄河中游干流水库水资源利用率,使小浪底水库的拦泥库容运用时间超过20年。淤地坝建设增加的用水量是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用水,是合理并应当利用的水量。淤地坝建设减少入黄水资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加强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促进黄河流域节水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统筹考虑。
  (九)淤地坝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是筑坝材料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同时,当地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可保证淤地坝建设需要。
  二是群众要求迫切,打坝积极性高。淤地坝建设,改变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黄土高原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干部群众要求打坝的呼声,迫切需要加快淤地坝建设。各级人大、政协代表也多次提案建议,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地方政府重视,组织推动力度大。多年来,地方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淤地坝建设,把其作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大事来抓,组织、发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长期不懈地开展淤地坝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有利于淤地坝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四是技术上有保障,管理逐步规范。通过长期地实践,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已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筑坝技术,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淤地坝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有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淤地坝勘测设计和施工队伍。从工程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特别是自1986年开展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系建设以来,进一步探索出了淤地坝大、中、小联合运用的成功模式,培养、锻炼了数千名业务技术骨干,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是前期工作基础较好,建设条件具备。各地普遍开展了淤地坝调查工作,摸清了现状和建坝资源。黄委会编制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专项规划》、《黄河上中游地区近期(2002—2005年)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黄土高原七省(区)编制完成了本区的淤地坝建设规划,并开展了前期勘测设计工作,贮备了一大批项目,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六是探索了建管机制,积累了改革经验。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淤地坝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大调动了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坝、管坝、使用坝地的积极性,为建立健全责权利明晰的良性建管机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需要重视的有关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建设管理机制
  总结过去淤地坝建设的经验教训,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导致一部份已建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病险坝多,是其主要问题。有关部门领导、各方面专家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已经予以充分重视,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保障措施。下一步在规划实施中,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出台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与管理办法。
  (二)关于统一规划和管理
  应当看到,目前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建设淤地坝的现象,其中的一些淤地坝工程不但没有发挥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还形成了相当大的防洪隐患,带来多方面的生态、社会问题。为此,淤地坝建设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首先,淤地坝建设要服从两个规划,一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沟坡兼治,综合治理;二是坝系规划,科学布局,发展整体效益。其次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投资渠道建设淤地坝,都必须服从坝系规划,严格执行水利部门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履行审批程序,加强管理,严格验收。
  (三)关于水资源利用
  黄河断流是个敏感问题。淤地坝规划目标实现后,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3-55亿m3,尽管这部份水资源量主要用于工程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是必需的,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和节约利用。一是要优化工程设计,建设节水型淤地坝,保证多余的水及时下泄。二是要加强管理,科学调度,确保水资源利用兼顾上下游。三是规划实施区大力推进节水工作。
  (四)关于骨干坝与中小坝的比例
  规划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淤地坝的总规模是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考虑到中央投入的可行性、骨干坝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因素,对骨干坝的比例、建设时序等,下一步在规划实施中需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淤地坝建设与其他生态建设项目的协调
  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与巩固退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工程实施区的群众人人有坝地,但与推行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建设管理机制改革,在目标上有矛盾,如何更好地结合,需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同时,要协调好淤地坝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能源替代等相关生态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各位委员,同志们,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关系重大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随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必将掀起一个新的建设高潮。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中央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有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奋斗,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一定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