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郑州8月2日电(记者 刘健)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整治,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九五”期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5万平方公里,座座童山秃岭披上绿装。
黄河为害,根在泥沙。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1998年以来,国家在200多个县安排了水土保持投资项目,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二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示范区工程等十几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项目先后启动,逐步实现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由分散向集中、由小流域向规模治理的转变。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九五”期间,治黄专家们开展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界定、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模式、沟道坝系相对稳定、沙棘良种繁育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次开展了全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取得了大量信息,初步掌握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动态;黄河中游七省(区)大力推广雨水集流、水坠筑坝和抗旱造林等生态治理保护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有了新进展。目前,黄河中游地区230个县(旗、市)制定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政策,300个县组建了监督执法机构,组建率高达92%。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号召后,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内蒙古伊克昭盟等积极采取禁牧轮牧和舍伺措施,对恢复植被、改善生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处理好小流域治理与大面积植被的自然修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黄自强认为,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沙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广,治理难度很大。目前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就是用大约50年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测和保护体系,使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