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动态

“长治”工程实现生态与民生效益双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9-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治理水土流失10万平方公里 有效解决千万人温饱问题
 
长江流域实施最早、规模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实施20多年来,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的双赢。
9月26日,长江委副主任陈晓军在“长治”工程二十年建设成效总结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说,截至2009年,“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长江上中游214个县1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累计增加粮食59亿公斤。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流域上中游山丘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均土壤侵蚀量均居全国七大流域的首位。1988年,国务院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长治”工程开始实施。
20多年来,重点防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在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兴起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热潮,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了根治水土流失,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截至2009年,“长治”工程实施范围由上游“四大片”的7省(市)61个(市、区)有序扩大到以上游为重点、上中游协调推进的10省(市)214个县(市、区),实施了7期重点治理工程,累计实施治理小流域5445余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突破10万平方公里。
经过20年的连续治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5%,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达1.92亿吨,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58%下降到39%,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金沙江下游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重点治理区生态恶化局面得到扭转,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首次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陈晓军说,“长治”工程始终坚持治理与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果木林,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粮食总产比治理前增加了30%,农业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76公斤增至530公斤,累计增产粮食59亿公斤,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群众温饱问题。“长治”工程因此得到项目区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被老百姓赞誉为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致富工程”和“民心工程”。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