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动态

长江源头建起了七万亩生态防护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10-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青海玉树9月29日电(记者党周 张进林)地处“世界屋脊”之上的青海省在大规模改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中不断取得佳绩:经过近10年艰苦努力,这个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已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长江源头地区成功地建起了7万多亩生态防护林。

    长江发源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其源头干流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玉树、称多、曲麻莱、治多等县,高海拔,低气温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这一地区林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90年,我国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位于长江源头的玉树、称多两县被列为第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县。
 
    在历时近10年的长防林建设中,项目区在国家支持下投入长防林建设的资金累计达764万多元,其中地方政府和各族群众的配套自筹投入就达350多万元。到目前,项目区已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长江源高寒地带建起了7.1万亩生态防护林,四旁植树近140万株。
 
    大规模开展人工造林的同时,长江源头防护林建设还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封造结合,造管并重的办法,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性治理和保护。近10年间,项目区共完成封山育林160万亩,围建林地保护围栏、水泥立柱铁棚栏和护林土石栏30多万米,修筑林地灌溉渠道数万米。为保证植树成活率,项目区实行州、县、乡、村层层责任制,专设的长防林建设指挥部每年都要对各地的造林、成活、巩固和管护情况进行核对检查和严格奖罚。由于管护措施得力,各项目区人工造林的保存率达到85%以上。在封山育林育草区内的林草覆盖率普遍从封育前的10%左右提高到70%-80%,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方面发挥出了显著的效益。
 
    据了解,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是长江源头生态防护林建设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每年的植树季节,项目区各级干部、驻军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以及各族群众和寺院僧侣都积极地加入到植树造林、美化山河的队伍中来。统计表明,10年中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在长防林建设中每年的义务投工投劳就达20万个工日。玉树州结古镇的扎西科地区曾是一片荒滩,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这里已建成了6000多亩杨、柳及沙棘林,被当地群众誉为是雪域高原上的“森林公园”。
 
    国内外有关林业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长江源头生态防护林的成功建设开创了人类在“地球第三极”进行人工造林的先河,为大规模改造高海拔地区生态积累了宝贵经验。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