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动态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4-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夏 青  李 翀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原因及趋势分析
    1.原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经济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低,人口过度膨胀是重要诱因。人口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上,由于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需要量不断扩大,许多坡耕地都是在无水土保持条件下耕种。人口密集区,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比较大,在山区和丘陵区,人口密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关系。再加财力、物力的限制,水土保持工作又跟不上需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2.趋势分析
    在李翀的《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几大关键因素在内的决策支持大系统,构筑了先进的模型结构,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度、环境基尼系数等指标的7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行人口、粮食、生态安全度发展战略的仿真模拟。模型将生态环境管理置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灾害5个相互动态影响的系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趋势性分析。于是,在应用综合决策模型对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研究中,基于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认识,设计标准方案和比较方案两种对比方案。比较方案是假定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缓慢,水土流失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标准方案则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理。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陡坡耕地面积,因而模型中假定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退耕还林的优先点是陡坡耕地,而由于粮食不足需要开垦的则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并且开垦出的土地的水土流失强度与其相当。同时,每年植树造林的土地皆源于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基于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的成果,根据模型模拟,云南、四川、重庆2省1市与全流域其他省市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力度,今后100年,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比率保持在59%~65%,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所在。
    三、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控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利用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的增加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资源压力并不是均匀的,结合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人均粮食趋势,可知全流域2030年前后是人均粮食供给的瓶颈。长江流域人均产粮预期低于350kg/人的有贵州、云南、江西、浙江、上海等5个省、直辖市,四川省人均产粮最低值亦接近350kg/人。如果以年人均400kg粮食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粮食供应是否满足的标准,可以发现,贵州人均产粮在250~300kg/人的危险区域徘徊,云南的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350kg/人水平之下,四川作为产粮大省,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400kg/人水平之下。且由于上述区域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外部粮食的支援困难,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上游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生态敏感区成为粮食紧张的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均是农业省,其未来的粮食压力不容忽视,粮食短缺将产生沉重的压力。而且它们是长江流域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植被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在该区域进行。该区域人口的发展对区域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因而对该区域的人口发展,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模型中,以四川为研究目标,假定四川人口政策目标生育意愿生育率由2调低到1.9,每年转移出川的人口由3万人调高到6万人(方案简称为参照方案)。模型中其余参数同标准趋势。
    相对于四川人口的变化,四川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发生相应改变。若四川每年外迁人口从3万增至6万,人口意愿增长率从2.0降至1.9,人均耕地可以在2060年回到1995年水平。否则,人均耕地将达不到1995年水平,只能维持在0.050~0.053hm2/人的低水平。此外,严格控制人口,也会惠及四川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水土流失将减少、农村能源差距会缩小、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占GDP的比重会降低、人均GDP会更高,社会经济发展会较容易通过2030年这个窄窄的瓶颈。
    四、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对策及建议
    1.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总量
    由于该区水土流失是人口增加、超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加。对长江上游区域中高人口出生率的地区,要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对于高人口出生率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相重合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农业人口转移与生育控制相结合的政策,以使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地形破碎、地块狭小、分散。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受到极大的制约,必须通过联户、联产、联营等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植优势农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同时,鼓励一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或开发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永久性地脱离耕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人口压力。
    3.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在水土流失重点区要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坡耕地是上游地区重要的土壤侵蚀源也是增产最大潜力之所在特别是5°~25°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和改善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人均粮食水平和退耕还林进程。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应强调因地制宜,近期内不能强行要求都改在5°以下,重点应增厚土层,健全坡面蓄、排水系统,推广先进的防蚀保水耕作法(如格网式垄作和聚土垄作等),发展效益型植物篱,从多方面提高坡耕地综合治理效益。
    作者夏青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翀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博士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