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1800条小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6-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武汉6月24日电(记者 杨希伟熊金超)
“长治”工程实施13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有1800条小流域从中受益。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并在次年正式启动。通过13年扎实有效的连续综合治理,整个“长治”工程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统计表明,长江流域已有1800多条小流域受益于“长治”工程,从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变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花果飘香、群众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据介绍,“长治”工程实施至今,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区荒山荒坡面积减少84%,林草植被覆盖率从26%提高到46%,土壤侵蚀量减少74%,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1.8亿吨。
这一工程把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坡耕地作为主攻方向,精心实施坡改梯,积极推进保土耕作,并不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目前已使1700万亩坡耕地得到治理,退耕还林900万亩。
目前,治理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或稳定在1亩左右,农业人均产粮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长治”工程还有效促进了治理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使800多万人实现脱贫。这一工程按人均0.5亩的目标发展经济林果,推广以“猪、沼、果”为代表的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和“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带动了一系列初具规模、收效良好的水土保持经济林果品牌和一大批水土资源开发企业。
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说,“长治”工程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植物、农耕措施有机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改造山河、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