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截流:石宝寨水来土挡 未来山寨成水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9-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江从重庆港东下约200多公里,便到了忠县石宝镇。坐在船上看石宝,最抢眼的是一座与山体合一、掩映于青枝翠叶中的红墙碧瓦楼阁,这就是著名的“江上明珠”、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的石宝寨。
弃舟登岸,沿着新修的客运码头步行里许,便来到了石宝镇的旧场镇。场镇的地形呈圆锥状,中间高处是巍然耸立的石宝寨,街道和民居环绕四周,形成了环形小镇。和沿途所见的情形一样,整个场镇已成废墟,到处是飞扬的尘土和穿梭的施工车辆。屹立在废墟中央的石宝寨,红的墙、绿的瓦、青的树,在灰蒙蒙的拆迁环境中,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新鲜、俏丽。
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其实是临江耸立的一整块巨石。它四壁如削,与地面垂直高度达50多米,顶上平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因为它的形状四方周正,像古代帝王的印章,故称“玉印山”。兀自孤立于江边的玉印山造型奇特、山势险要,颇有几分灵气。当地群众很早就在山顶上修庙建寺。到了明代,一位叫邓得意的乡绅为方便群众上香拜佛,便筹集钱财,在玉印山北壁的悬崖上修建了一座9层栈道塔楼,使人们通过室内楼梯能直达山顶。当地群众传说,清军入川时,围困躲在玉印山上的群众数月,最后无功而返。因此石宝寨有“先有庙后有寨”的说法。
石宝寨塔楼背靠玉印山北崖,与石柱县西沱镇隔江相望。这种“面南背北”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建设者的正统思想。据石宝镇党委书记申云介绍,石宝寨属于民间建筑,正史上多无记载,最早记录见于明万历年间。石宝寨整座塔楼底座9层,暗含“梯云直上九重天”之意,顶部3层与底座错开,直接建在山顶上。从远处看,12层楼阁浑然一体,巍峨壮观。
沿狭窄的楼梯而上,每层楼阁正面开有圆形窗口。临窗纵目,江水滔滔,好一幅“开窗放入万顷涛”的写意画!记者看到,楼柱直接嵌入岩体,楼与山水乳交融。申云告诉记者,石宝寨采用木质穿斗、木石相衔的结构建造,建造时没有使用一颗铁钉,部件之间全部靠打眼、穿榫相连。在我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几座木结构建筑中,石宝寨创了2个纪录:它是我国现存体积最高、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比山西应县木塔楼还高9层。
山寨顶部是平坦的坝子,从前向后依次是供奉关(羽)圣大帝的护法殿、玉皇大帝的正殿和王母娘娘的后殿。整个建筑包括三殿两厢房,全部按中轴线排列,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护法殿前有个鸭子洞,据说穿透玉印山与长江水相连。传说当年清兵围困山寨数月,以为守山群众水尽粮绝渴饿而死。哪知人们在这里渴饮长江水、饥餐长江鱼,活得有滋有味。
站在山顶远眺,四周的旧场镇已不复存在,远处的新镇正拔地而起。申云告诉记者,三峡蓄水后,水面将升至石宝寨门口,四周场镇全部被淹,石宝寨周围将形成120多亩水面湖泊,最高风浪将会淹没古寨首层。目前专家提出的“就地保护、护坡仰墙”方案,简单说就是“水来土挡”:石宝寨寨楼不动,抬高楼门,并沿玉印山周围修筑一圈护坡,防止江水入渗,保护古寨赖以存在的山体。同时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把整个“山寨”圈围起来,形成江中“水寨”。申云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石宝寨未来的“芳容”:那时她将如巨型盆景一般,雄姿犹在,秀色更添,镶嵌于荡漾的万顷碧波之中。
“羡长江之无穷兮,哀吾生之须臾。”古寨历尽沧海桑田,见证了无数世间故事,至今依然固若磐石。2009年后,山寨变成水寨后,她将再次见证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驯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