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动态

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和农民双赢局面凸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11-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记者周长征 特约通讯员张小林)实施了一年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日完成这一工程年度检查的长江委水土保持局透露,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国家和农民双赢局面正逐渐凸现。
    去年9月启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程,共在长江流域10个县(市)实施,主要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3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据介绍,这10个县(市)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技术人员,编制实施方案,制定和出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方面的制度、办法,并依法加强监督,维护管护成果,还纷纷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科研观测,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科技含量。
    目前,在这些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覆盖面已达到80%以上,生态修复区达到了95%。
    “这一工程已初步显现国家和农民双双受益的良好局面”,长江委水土保持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项目区因势利导,分别采取了经济林果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以气代柴”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辅助措施,推动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而项目区的农民也纷纷从中获利。
    重庆壁山县项目区通过“长治”工程的初步治理,以梨、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得到大面积发展,经济林果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当地群众缺乏抚育管护知识,经济林果的品质和产量一直不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将经济林果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主要的辅助措施,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经济林果管护水平,使群众的致富门路转移到在经济林果业上,有效地避免了对山林的砍伐和破坏,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和繁衍。
    江西安义县推广“以气代柴”,调整和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技术改进,一种自动进出料,二级发酵,液渣循环使用的猪—沼—果(菜、鱼、经)模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县政府在生态修复区,充分运用政策,对农民修沼气池进行补贴,解决了经费和技术问题,群众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在项目区的联合村已推广建成200多口,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液化煤气的使用也已逐渐被农户所接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