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中国水利报: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11-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昔日的准格尔,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异常恶劣。大规模的煤矿开发利用和生产建设,更加剧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少地区甚至到了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草可牧、无法生存的地步。 如今,这片患有被国内外专家喻为 “地球癌症”的土地,经过30多年来的困惑、思辨、抉择和实践,不仅在沙漠深处营造了一片绿洲,而且成功跃升为“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位”并摘得我国首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桂冠。 如何在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权衡,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共赢,始终是摆在全旗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深入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形势下,总结准格尔生态建设历史经验,探索具有水土保持特色的生态建设新思路,无疑可为今后全国同类型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政策驱动 理念创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内蒙古准格尔旗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1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5%,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被国内外专家喻之为“地球癌症”的严重裸露砒砂岩区有915平方公里。境内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1亿吨以上,约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年入黄泥沙总量的1/16,被水利部列入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准格尔土地肥力下降,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土地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阻碍,人民生活相当贫困。 然而,由于苍天的眷顾,在准格尔贫瘠的土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储量十分可观,境内现有煤矿多达125座。凭借这得天独厚的矿业资源,准格尔旗一个华丽转身,便跻身于全国百强县之列,荣登中国西部百强县首位的宝座。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准格尔旗依托煤炭资源优势迅速崛起,步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由于煤炭资源快速开发造成的人为破坏,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如何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一种文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准格尔旗人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旗委书记潘志峰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生态面貌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大。基于这一点,我们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就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来维护,把生态效益作为最长远的经济效益来追求,最终将黑色准格尔嬗变为一个绿色准格尔。” 经过思辨和抉择,准格尔旗党委于2009年提出了“城在林中、村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成立了由旗委书记潘志峰为组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准格尔旗生态建设与产业配置规划》,分短、中、长三个阶段实施,并将生态建设与领导升迁挂钩,与干部考评挂钩,与群众收入挂钩。 为了完成到2020年实现规划面积525万亩的生态建设目标,旗乡两级财政每年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5%,其中水土保持投入的比例不低于10%。2010—2012年旗财政生态建设总投资将达到27亿元。同时,地方财政投资与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企业出资、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有责、社会共建、人人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机制,在全旗掀起了城镇、厂矿、道路、移民新村和旅游景点全面治理的生态建设高潮。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准格尔旗党委、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先后制定了《准格尔旗水土保持暂行办法》《准格尔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向全旗各乡(镇)、各重点治理区发出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公约》。旗水保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监测体系,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价与预报,并在坚持为开发建设单位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保执法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水保治理成果。“现在有了新水保法,我们执起法来顺畅多了。”旗水保局局长吴德说。 准格尔旗既要建成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又要创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文明县(旗),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巩固和拓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潘志峰给出了明确答案:“我们制定短、中、长三期规划后,并通过人大立法予以保证,不论哪届领导哪届班子,都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规划做下去,这样就有了保证,不会担心有什么变化。” 项目带动 模式创新 促进生态环保型经济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对准格尔旗水土流失治理极为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局、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及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旗实施了20多个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完成投资7.41亿元。在国家重点项目带动下,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水保生态建设模式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旗水保局局长吴德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们将水土保持工作与城镇建设、矿业开发、公路铁路建设、旅游景区建设、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较好地做到了‘五个结合’,体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民生水保理念。” 准格尔旗于1983年列入全国八片治理重点地区后,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依托这些项目,该旗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内涵,通过坡面工程和治沟骨干工程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改善了小流域生态,拦蓄了泥沙和洪水,造就了大面积高产良田,初步形成了防洪、拦泥、蓄水、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格局。特别是在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区治理中,该旗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一种综合价值高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沙棘。沙棘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而且对减轻粗沙对黄河中下游河道及干支流的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带动下,准格尔旗成功实施了境内库布齐沙漠区的治理,以“一封二障三植被”的治理模式,在呼斯太河流域和大沟流域,创造了中国利用世行贷款搞水土保持的“旗帜工程”。从2009年开始,旗委、旗政府进一步加大城区、园区周边的风沙治理力度,相继实施了针对旗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通乡公路、运煤专线的生态通道建设和与城区绿化、美化、净化工程相结合的环城生态建设,提升道路两侧空气质量,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生态城区体系。 在矿业开发中,准格尔旗本着既要搞经济建设也要保环境质量的原则,加大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先后对煤矿进行了整合,关闭小煤矿,采取综合开采技术。按照“三同时”原则严格要求煤矿企业按照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对矿区进行治理的同时,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政策,把企业利益与所在地生态建设挂钩。2011年又出台了《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旗煤炭企业参与生态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决定由煤炭企业出资,每年完成治理任务不得少于10万亩,完成投资不得少于4亿元。 黑岱沟煤矿北排土场,原来几十米深的侵蚀沟早被矿区弃土填平,种植的各种草木已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镶嵌在沟壑梁峁中的绿色平原。在硕果累累的沙棘丛旁,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土地环保处副处长郑海峰说:“黑岱沟煤矿自1990年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与煤田开发并重的方针,充分应用小流域治理经验,采取整体包围、分层阻拦泥沙,构筑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等措施,到2011年6月,共投入土地复垦资金10.6亿元,完成复垦总面积1.8万亩(1200公顷),使本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从开工前的25%提高到75%。”“像这样的排土场他们已经建成了5个。”吴德说,“在100多座煤矿中黑岱沟煤矿是最大的,他们不仅治理程度超过方案标准,而且将弃土场打造成一块植物公园。黑岱沟煤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将在全旗推广。” 在准格尔旗西部,一栋栋白墙红顶的楼房在砒砂岩严重裸露地区格外醒目,这就是暖水乡整体搬迁的村民新居住地。原来的暖水乡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生活贫困,2009年被确定为整乡生态移民试点。乡长杨介钧介绍说:“生态移民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户申请、村评议、乡批准、旗审核’的程序,让农民自己选择、自主决定。由于我们认真落实旗委、旗政府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给予一份就业培训的‘五个一’配套措施,现已完成生态移民4 696户11 302人,占总人口的82.8%。”正在山上挖树坑的村民张万厚说:“过去一家5口人住的是破旧的土房,全靠种植30多亩旱田,靠天吃饭,要不是养着几只羊和猪,想要糊口都难。现在赶上了移民搬迁的好政策,住上了114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30多亩地全种上了山杏、松树,所有权是自己的,就连承包的300多亩五荒地也种上了沙棘,现在已经挂果了。”“既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又要保证搬迁户在经济上发展。我们在这里建了5个示范基地,种植沙棘等适合当地生长的有经济价值的灌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吴德说。 产业拉动 科技创新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旗水保部门在长期实践中,顽强探索,创新科技,总结出风沙区治理的“一封、二障、三植被”模式,砒砂岩区种植沙棘的“沟坡兼治、一封到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林草上山、良田下川、库坝连环、小多成群有骨干”,生态恢复区的“人退林进、坝系拦沙、灌草入川、树木上山”以及丘陵沟壑区适地适树的“沙棘铺沟、杏树上坡、油松封顶”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和春、秋、冬三季造林和覆土防冻抗旱及沙棘苗冷藏等实用技术。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准格尔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2010年年底,全旗生态治理面积达到6 138平方公里,保存面积5 538平方公里,保存率达到90%以上,建各类淤地坝817座,完成总投资22亿元。全旗的植被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5%提高到了72%,森林覆被率达到了28.65%,治理度由12.2%提高到了79.8%,径流拦蓄效率达到了70%以上,达到了既减少了入黄泥沙又减轻洪水灾害的目的。据统计,目前平均每年增加的包括活立木蓄积量、薪柴、经济林和人工种草等直接效益在内的经济效益值为40 954.86万元,每年每公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值为1 170元。 科技创新不仅加快了全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而且为产业拉动和延长产业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生产沙棘、山杏和沙柳系列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相继崛起,这些系列产品拉动了沙区、砒砂岩区沙棘和山杏大面积种植,建成了百万亩沙棘基地和80万亩山杏基地。 正在采摘沙棘果的村民吕六维说:“移民搬迁后,比过去种庄稼忙多了。开春后就开始忙着种树种草,每人每天可收入110多元,沙棘出了嫩芽后就去采摘,卖给茶厂做沙棘茶,1元1斤。到了秋天开始采摘沙棘果,1斤能卖8角到1元钱,沙棘果不怕冻,冬天也能采摘,现在一天也闲不下。” 水土保持植物经济开发和利用,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加速了人均纯收入增长。当地农户仅通过沙棘种植、采收沙棘果叶一项,人均年收入可增加约600元,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暖水乡整体实施生态移民后,农民除在城里打工外,2010年从事生态建设种植人员人均收入2万元。 “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实现保护生态与惠民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才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潘志峰在2009年全旗生态建设动员会上所说的话,如今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中国水利报记者 苏冠群 赵洪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