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光明日报:准格尔旗:“五花肉”上种沙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11-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5 版) 在准格尔旗,常常可以看到纵横的沟壑中裸露着一种红白相间的岩层,这便是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当地人称它为“五花肉”。 深秋时节,记者去内蒙古准格尔旗采访。到了大路风沙区,翻过几道坡梁,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绿色:虽然打过了几场霜,数百株油松依然郁郁葱葱;大片的沙棘林结满了黄澄澄的沙棘果——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水土流失重灾区。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组对比数据:昔日全旗92.5%是水土流失区,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1亿吨以上,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和监督区;如今全旗大规模生态建设涉及100多条小流域——截至2010年底,全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存面积达到4286.27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5%提高到64%。 近日,准格尔旗被水利部确立为全国首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旗)。昔日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何以获此肯定?煤炭主产区如何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准格尔一探究竟。 淤地坝成了“钱袋子”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晋陕三省区交界带,境内有大小支毛沟2.4万余条,沟壑纵横,水土难留,是黄河流域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18800吨。“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准格尔旗变成典型的干旱缺水区。 “以前我们在沟里的薄土地上种口粮,因为水土流失严重,一下暴雨,山洪就把地全淹了。”准格尔旗西黑岱沟村村支书邬永胜指着沟道中的淤地坝,对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记忆犹新,“自从筑起拦泥坝,我们不仅拦住了泥沙,粮食也增产了。如今这里是我们的‘钱袋子’。”通过近20年的集中治理,在山坡上修建鱼鳞坑、植树种草,在沟底建造淤地坝等,有效拦蓄了水土,20年间没有出现大山洪;同时,淤出7800亩坝地良田,玉米亩产由50公斤提高至500多公斤。 准格尔旗水保局副局长陈永乐说,淤地坝拦截形成的坝地主要是由山坡表土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淤积而成的,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同时,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以及有机肥料流入坝内,使坝地非常肥沃,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截至2010年底,全旗已建成淤地坝817座,总库容4亿多立方米,可有效拦蓄泥沙2.5亿吨,同时可促进2亿多公顷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沙棘果卖出好价钱 在准格尔旗,常常可以看到纵横的沟壑中裸露着一种红白相间的岩层,这便是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五花肉”。 “看起来坚硬的砒砂岩极易风化,松散为砂。砒砂岩又像是土,极易溶于水,随着雨水冲向下游,大量粗砂淤高了下游的河床。”准格尔旗水保局局长吴德说,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种啥都不长”的砒砂岩了。 严重裸露砒砂岩占全旗总面积的15.8%,是每年向黄河输沙1亿吨以上的“罪魁祸首”。怎么治?通过多年的试验,人们发现沙棘非常适合在砒砂岩上生长。于是,种植沙棘成了当地治理砒砂岩的最有效途径。随着一系列沙棘减沙工程在当地展开,截至2010年底,全旗完成沙棘种植面积175万亩。 暖水乡暖水村的西面,有一大片沙棘树,眼下正是果实盈枝的时候。走进沙棘林,记者顺手从枝头摘下一颗黄亮的沙棘果放入嘴里,感觉略微有些酸。正在林子里剪沙棘果的暖水村村民王培笑着说:“别看小果子酸,营养价值可不低,还能卖个好价钱呢。”她和同村的农民不仅通过卖沙棘果挣钱,还能在政府兴办的沙棘繁育基地打工,帮助工作人员插苗、起苗,一天能收入100多元。 “黑色”资源“绿色”发展 准格尔旗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如何协调“黑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是很多矿产资源型地区头疼的问题。 在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的排土场,记者看到,经过多年治理,这里栽种着柠条、沙棘等耐旱固土的灌木,坝体工程将矿区围成相对封闭的系统,阻挡了水体和泥沙进入黄河。据了解,十多年来,这个矿区植被覆盖率由不足25%提高到75%以上,复垦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水土侵蚀量减少80%以上。 2010年,准格尔旗完成矿区生态建设13.91万亩,今年上半年完成生态建设和封育治理45万亩;矿区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地下黑色资源、地上绿色能源”同步开发的良性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何 平 高 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