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鄂竟平副部长在2007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3-3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突出重点 加强科技
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水利部副部长 鄂竟平
(2007年3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水土保持工作,部署2007年工作,并就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作重点研究,动员和组织各级水土保持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振奋精神,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推动,2006年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
去年,全国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科学考察为契机,整体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这次科学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领域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专家最多的一次科学行动。经过28位两院院士、220多位专家教授和上千名水保工程技术人员近两年的紧张工作,现已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家底”,深化了对加快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认识,谋划了未来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这些成果是总结过去、指导当前、规划未来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科考密切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锻炼了水土保持科研、生产、管理队伍,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大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二)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为手段,大力推进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进一步加强,方案管理更加严格。全国2006年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31万个,其中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445个,涉及防治责任范围4600平方公里,计划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280亿元。水利部对19个电力项目予以缓批处理,要求补办有关前期审批手续。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全年共开展县级以上执法专项检查2200多次,检查项目近万个。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加强,先后完成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等140多个项目的水土保持验收。《水土保持法》颁布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增强了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同时,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正式公告,水土保持法修订工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以实施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为依托,推进山丘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在继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新启动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欧盟赠款1000万欧元。农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投资继续保持10%左右的稳定增长,达到1.21亿元。全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封育治理6.15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面积中,新修基本农田39.5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254.2万公顷,建设小型蓄水保土工程23.5万座,新建淤地坝1113座,完成土石方22.2亿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加强了工程验收和资金审计工作。重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集中、利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山丘区新农村建设。
(四)以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导向,积极推动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工作。去年,各地在生态修复的政策建设、配套措施、经验总结、加强宣传和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生态自然修复成效进一步显现。首批106个县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年内又启动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国家重点工程区的封禁保护也进一步加强。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生态修复的认识不断提高,并逐步把生态自我修复作为本部门或当地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全面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关停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25个省(区、市)的110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围近67万平方公里,其中3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了初步修复。
(五)以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为龙头,不断夯实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的带动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在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金沙江流域及30多个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的监测工作。监测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如期发布,20多个省区市也发布了当地的水土保持年度公报。颁布实施了《水土保持术语》等1项国家标准和5项行业标准。水土保持植物中心工作进一步拓展,植物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地方水土保持学会建设稳步推进。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回顾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肯定,这几条经验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水土保持实践。2005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密联系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明确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四个基本理念,努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各地在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监测评价等各方面工作中都有很多发展和创新。比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各地在封育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效果非常明显。再比如,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过程中,创新了许多理念和做法,采用了公路景观设计、公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体系、生态水沟设计建造理论与技术、生态型桥梁锥坡技术和生态型声屏障设计等;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对取土场、弃土场、砂石料场、施工便道和营地场地等临时工程,进行了冻土保护和地表、植被恢复,更好地发挥了水土保持设施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些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符合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认可,指导了工作实践。
二是必须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只有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各级政府的更加重视和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效。近年来各级水土保持部门顺应新形势要求,把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全面加大了基本农田、坡面水系、农田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水源保护区和城市郊区,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源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把水土保持与村容村貌整治、面源污染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水土流失治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好评。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是水土保持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三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随着《水土保持法》的深入贯彻,我们在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为保证行政许可工作的连续性、严肃性和完整性,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全过程管理,即在抓好方案审批的基础上,强化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指导建设项目落实相关水保措施,建立督察动态数据库,通报督察结果,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项目的处罚力度,加强项目的竣工验收,效果非常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管理”的局面。仅去年一年,全国对450多个国家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监督检查,占水利部批复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力促进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通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有效提高了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的自觉性,减少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实践证明,要使水土保持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大力推动这条经验,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必须注重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我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有限,要满足水土流失区群众的基本生存,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同时,目前国家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仍然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经济效益才能调动群众投入治理的积极性。这些年,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江西赣南的脐橙、甘肃定西的马铃薯、晋陕峡谷的苹果、红枣,以及河北张家口的仁用杏等产业发展,不仅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解决了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群众投工难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是甘肃省定西市,这些年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种植马铃薯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整个产业总收入达到70多亿元。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梯田建设,当地出现了群众自己贷款修梯田的现象,许多过去在坡耕地上耕作的地方,如今实现了梯田化,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沙棘列为重大产业项目进行集群开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区群众仅采摘销售沙棘果和沙棘叶人均收入就可达500多元。实践证明,强化产业推动,反弹琵琶,通过产业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带动水土保持发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006年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目前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投入仍非常有限。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还有356万平方公里,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里,而每年水土保持的直接投入还不到20亿元。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尚未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甚至一些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也极不重视。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普遍得到贯彻落实,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四是水土保持的基础工作还非常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全行业在思想认识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
二、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07年水土保持工作
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一年。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应该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于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应当充分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治水土流失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水土保持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关系民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在甘肃视察期间,还专程考察了定西响河沟小流域治理现场,要求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内蒙古考察时也特地到沙棘种植区和加工企业考察,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温家宝总理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批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的系统工程,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障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统筹规划,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批示是:“促进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对西南石漠化治理的指出是:“贵州突出的生态灾害是石漠化,应当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石漠化问题。”最近回良玉副总理就加快长江水土流失治理做出批示,他说:“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这次会议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召集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召开了三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快这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问题。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问题近年来多次被写入中央重要文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用大量篇幅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进行部署,这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水土保持将承担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问题已经连续三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加快长江、黄河上中游和西南石灰岩等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江河湖海的水污染治理。”
总之,从这些中央领导的视察、批示以及中央文件精神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出中央加强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的决心,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这使我们对未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满了信心。当前,我们一定要坚定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信心,增强搞好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并想方设法把现有的工作做好。
二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继续全力推进防治工作。
大家知道,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同时,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这给水土保持提出严峻挑战。目前仍有很多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量大面广的民众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也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十五”期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扰动面积达到553万公顷,弃土弃渣量92亿吨。据科学考察发现,在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中,农林开发、公路铁路、城镇建设、露天煤矿、水利水电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中农林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量2.52亿吨,居开发建设项目之首。南方许多山丘区近年来经济林发展很快,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有些庄园大户只顾树上、不顾树下,掠夺式经营,极大地破坏了原生的植被,不少新开垦的山地远远超过了严禁开垦的25度,有的甚至剃了“光头”,有的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这种情况下,我们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并积极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真正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
三是面对多部门联合推进生态建设的现实,找准定位,积极发挥综合优势和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从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看,往往都是综合规划,多措施齐抓,多部门配合。这种管理方式是现行体制下生态建设的现实选择。况且从投入情况来看,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达到3000多亿元,而水土保持国家投入只有100多亿,占生态建设总投入的3%左右。这种情况下,水土保持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定位,发挥综合优势和主导作用,推动生态建设全局工作。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以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态自然修复为重点,为生态建设顺利推进奠定基础。同时,在现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中,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也要树立大水保的观念,只要对防治水土流失有利,都要积极支持配合,并因势利导地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搞好技术指导,推动水土保持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是抓住国家建立生态补偿的机遇,做好有关调研和基础工作,推动水土保持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最近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对生态补偿都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对此,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增加水土保持投入的历史机遇,并因势利导做好工作,争取有所突破。目前部分省区已经在这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希望其他各地也要抓紧这方面的努力,从试点入手,利用好现有的政策,争取水土保持投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关于2007年工作,这里我着重强调几个问题。
(一)强化监督执法,确保水土保持监管工作有位、有为、有威。一是修订《水土保持法》。抓紧做好与法律修订相关的政府责任、补偿机制、投入机制、责任制等重点问题的补充调研,完成条款背景说明,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争取6月底前送交国务院法制办。二是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切实为国家水土资源与生态保护把好关。改变以往来一个、批一个的做法,不光批“准”,还要批“否”。对在影响国家重大生态安全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对生态破坏严重或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要敢于说“不”。三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要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重点,依法严厉查处乱开乱挖、乱垦乱伐,造成严重人为水土流失的案件。要敢于碰硬,对建设项目未履行水土保持方案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责令其停建、停产;对拒不编报或不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除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通报外,还要依法严格处罚并追究其责任。四是积极应对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重点是加强对山区农林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经济开发区和新村镇建设等开发热点的监督管理,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落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和蔓延。五是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设施验收是水土保持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努力通过设施验收促进方案落实,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权威。今年力争部里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项目,竣工验收率达到80%以上,省级审批的项目竣工验收率达到60%以上。
(二)继续推动和实施好各级重点工程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好现有的重点防治工程。包括目前实施的所有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重点是抓好工程配套资金落实,做好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加强项目管理和工程后期管护等,确保工程建设真正取得实效。今年的目标是全国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4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重点治理区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二是积极争取新的重点防治项目。国家层面上要力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能启动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二期工程正式立项,黄土高原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列入国家利用外资滚动计划,积极推动坡耕地水土资源综合整治、崩岗治理和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同时,各地也要开动脑筋,争取开展新的重点治理,增加当地水土保持投入,扩大防治范围。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工程效益。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任务和目标。特别要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滥用、挪用工程建设资金。四是重点工程建设要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做到建设一处、成功一处,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发展。
(三)注重提高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的水平。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生态可修复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出台封山禁牧决定,并加强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协调。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凝聚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今年的目标是全年新增水土保持生态保护面积6万平方公里。二是继续抓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围栏和舍饲设施等必要的配套措施建设,总结新经验,研究新办法,确保比一期工程有更大的收获。三是搞好生态修复宣传。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宣传试点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全国性生态修复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生态自然修复工作。
(四)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体制机制创新至关重要。今年在这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发挥好政府或者水保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在政府或者水保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要把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经验学到手,一级抓一级地认真推广。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千方百计通过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鼓励和支持大户治理。三是推动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各地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地方,要认真总结经验,尽快完善和推广。今年要争取从城镇土地出让金和矿山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山丘区农村坡改梯建设。要继续落实从农水费中拿出10-20%的经费用于水土保持的政策,从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同时,争取从各级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水源区水土保持。四是继续深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的机制。通过联合检查,一方面增加部门之间的共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一些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
(五)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宣传、善于宣传,投入更多精力抓好宣传工作。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精心策划。宣传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做好总体策划。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明确宣传的目标、内容、重点、实施步骤和措施,提出具体要求。二是突出重点。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涉及面广,必须根据现实和可能,分清主次,找准宣传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关。今年部里要把监督执法和推动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宣传重点,并继续围绕科学考察和水土保持法修改搞好宣传,充分利用好此次科考取得的成果,努力营造修改水土保持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自己宣传的重点,做好工作。三是狠抓落实。对已经确定的任务,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制定符合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和近期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经费,明确进度、质量和效果等,领导同志要经常性的跟踪和检查,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四是务求实效。要及时分析社会舆论,加强引导,确保方向。围绕一项具体任务,要注意协调不同宣传媒体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应。
这里,我还想顺便强调一下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就是各级水保部门的负责同志在抓好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抓好几件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情或重大活动。因为这些事情抓好了,能够牵一发而带全身。今年水利部重点是搞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最后阶段的工作和抓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工作,确保取得圆满成功。因为这两件事情如果都办好了,将对全国的水土保持有一个很大的推动,我们今后的工作也就主动了。从各级地方来讲,也要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和方法去研究重大问题,以重大行动为载体带动全局工作。我们已经注意到,近几年有一些省区已经在机制创新、强化执法、加强机构、增加投入等方面有了一些重大的举动,大大地推动了地方工作,希望其他地方也能像他们一样把重大的事情谋划好、落实好,推动全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科技工作,夯实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
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在做好各方面专业工作的同时,我们认为,当前应把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加快发展,以夯实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土保持也不例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忽视了生态建设的地带性规律,有的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有的过分注重人工治理等,影响水土保持成效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发展滞后,对水土流失防治规律认识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水土保持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才能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良好的水土资源条件。
二是从缩小与国内外行业发展差距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必要性。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建设成效和行业管理水平。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与水利内部相比,还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水土保持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欧美国家水土流失信息化、现代化水平非常高,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十分完善,各种尺度的流域基本都配置了自动的水土流失监测设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情况能迅速传到有关管理部门,能迅速做出预警和预报,大大减轻了生命财产的损失。客观地讲,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监测手段落后,管理跟不上,极大地影响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要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科技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武装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科学决策。水土保持的信息化、现代化,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从经验向理论转变,实现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从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紧迫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水土保持也是如此。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而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生产实践。比如,我们对水土流失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有待深入,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作用机理亟待加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尚未建立,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水土流失防治的速度和质量,成为水保事业发展的瓶颈。但实际上,水土保持这门学科研究的历史较短,空白点多,比较容易出成果,科研成果服务于生产实践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当前,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提高全行业科技水平,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提供科技支撑。
(二)“十五”以来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成效
为更好推动今后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现在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一下系统的总结。总的看来,“十五”以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有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把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成效。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在一批水土保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在土壤侵蚀的动力学和植被地学机理、土壤可蚀性评价、不同尺度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其预测预报模型、水土流失临界治理度与容许土壤流失量、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过程和水土保持效应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批有价值成果。这些基础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了水土保持生产实践。
二是宏观战略研究取得新的成果。适应国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近年来我们联合中央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开展了“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松辽流域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和“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一批重大宏观战略研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黄土高原淤地坝、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石漠化治理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实施,同时进一步有力地阐明了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大江大河治理、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的密切关系,强化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
三是科普与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以福建、青海为代表,许多地方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全国接受过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42.6万人次。江西省专门建立了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科技示范园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园区达到136处,水利部这次命名的25个科技示范园已经成为当地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基地和窗口。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为主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水土保持高等教育也稳步发展。全国设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大专院校由2000年的11所增加到现在的23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四是监测评价与信息化建设不断展开。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提高了西部13省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能力。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重点工程、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了生产,促进了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连续三年发布了全国及部分省区的水土保持公报,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长江、黄河等流域机构还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数字化应用研究,提高了流域层面的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五是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国共颁布水土保持技术标准22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7项。这些技术标准,覆盖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开发建设项目、效益评价、生态修复、竣工验收、监测技术、沙棘产品等各个方面,初步构成了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总结“十五”以来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五条经验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坚持面向生产,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工作需求,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以任务带学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需求与可能,统筹安排课题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突出重点,循序推进。三是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努力抓好水土流失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机制等宏观问题的同时,在微观上注重研究水土流失的机理、过程及其防治技术。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级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协调领导下,凝集科研、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了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五是坚持不断创新理念与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倡导新理念,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改进防治工作。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符合水土保持这样一个综合性工作的特点,适合当前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是可行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当继续把握的。
(三)今后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总的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需求,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监测评价、技术研推和技术标准四大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协作,稳定和加强机构队伍,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发展目标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水土保持关键实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全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侵蚀预报模型;构建起有效的科研、教学、生产紧密联系的科技协作平台,实现科技力量之间的高效合作;水土保持数字化、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建立起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建成比较完备的动态监测和评价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水土保持科技方面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任务:
1、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薄弱,始终是制约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必须下大力气重点支持和发展。今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水土流失时空分布和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等。近期要借助国家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实施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争取在建立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根据此次科学考察发现的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关于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重点是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模式。近期争取突破的关键技术有: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干旱荒漠区和典型海岸带等典型生态脆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和治理模式,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新技术,以及风沙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技术等。
2、实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是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快速、准确、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预测预报的能力,及时公告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科学评价工程建设成效,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必须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协同推进。数字化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将空间信息技术与监测网络结合起来,系统采集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与社会因子时空变化数据,建立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研究开发水土保持的专用模型,构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支持。当前,各地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硬件建设要与软件建设配合起来,争取5年内大见成效。近期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完整的实施导则,明确各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和软硬件配置,确保互通互用,实现信息共享。
3、开展科技协作网络建设。水土保持科研与推广工作涉及部门多,内容广泛,建立协作平台非常必要。针对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科研低水平重复、各自为战、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的实际情况,要尽快探索和建立科技协作的机制和途径,以科研单位之间有效的协作促进水土保持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期要抓紧成立一个科技协作组织,制定科技协作规程,建成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的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并依托科技协作网,有效整合、凝聚、协调个方面科技力量,围绕重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潜力。各省区也要把辖区内有关单位联络起来,建立协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定期互通信息,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4、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度重视成果的转化,努力将水土保持研究成果运用在生产实践中。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等之间的密切合作机制,把科研与生产真正联系起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各级水土保持科研、管理、技术人员到生产中去,到群众中去,与生产单位或个人签订技术推广合同,承包经营,利益分成,以经济激励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基础,培训与普及相结合,提高广大群众应用科技的能力。四是要大力推动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通过典型引导推动面上推广,增强群众运用科技的自觉性,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5、加强科普教育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工作,既需要人们充分的了解和积极参与,更需要人们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因此,科普教育始终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切实搞好科技示范园建设。要搞好示范园建设规划。要统筹考虑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搞好示范园建设规划,尽可能与现有的监测站点结合,靠近城市和交通干线,以便于参观学习。同时,从建园开始就要认真研究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园区高效良性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现在看来,不少省区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进展不大,下一步应加大力度,迎头赶上。部里的设想是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0个高水平科技示范园。二是继续大力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推广福建等省区的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经验,坚持从娃娃抓起,使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保持水土,从我做起”的自觉性,从而带动家长,影响整个社会。三是要积极支持有关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主动联系,密切协作,形成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积极落实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搞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绝不仅仅是科研部门一家的事情,更需要业务管理部门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因地制宜,搞好科技规划。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按照水利部即将出台的《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已经发布的《水土保持行业培训纲要》的要求,搞好水土保持科技规划,发挥规划对科技发展的指导作用。规划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针对当地急需的关键技术,立足大局,面向未来,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部署,明确今后本地区水土保持科技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落实保障措施,创新水土保持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领导协调,增加科技投入。一是通过协调切实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些年来,科研单位欠账较多,许多单位出现严重的困难,经费紧张,人才流失,设施荒废,科研单位亟待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此,希望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能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珍惜和抢救宝贵的科研资源,为下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创造条件。当然,从科研部门来讲,也应该主动联系、主动服务,真正走到生产第一线去。二是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科技投入。要从目前收取的水土流失防治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水土保持科研基金。现有重点防治工程,也要明确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支撑。今后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从前期工作开始,都必须明确相应的科技支撑单位、示范推广的项目及其科技投入的比例,否则不予立项。要积极支持科研单位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科技项目,为科研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国际组织牵线搭桥,争取社会和国际基金的投入。
3、稳定科技队伍,完善激励机制。科技为先,人才为本。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和推广服务体系是提高行业科技水平的关键,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土保持科技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做到编制落实、经费到位、人员相对稳定,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稳定现有科研机构与人员,在今后的机构改革中不断强化和完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的设置,并保障其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水土保持站所工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加强年轻科研骨干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广大科技工作者也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为国家生态建设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同志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我们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