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棘种出大文章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2-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沙棘资源建设纪实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刘则荣 孙广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区之一。他们在项目建设的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采取项目带动战略,大胆地提出了利用沙棘资源进行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措施。在利用沙棘攻克砒砂岩治理难点的同时,积极扶持沙棘系列产品开发的民营企业,通过项目带动和利益机制,全力推动群众大种沙棘、大搞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使小沙棘种出了大文章。走出一条先让山头绿起来,再让群众富起来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攻克生命禁区,高原沙棘添新绿
东胜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总面积220O km2,水土流失面积1985 km2,占90%。其中号称"地球癌症"的砒砂岩面积1429.7 km2,是黄河多沙粗沙的主要来源地,已成为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草可牧和人类无法生存的生命禁区。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利用种植沙棘攻克了治理砒砂岩的难关。特别是1985年钱正英同志提出"把沙棘建设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的突破口"后,从此揭开了东胜区大搞沙棘资源建设的序幕,涌现出一批以王维柱为代表的沙棘种植典型户。东胜区的沙棘资源建设,也由典型示范推向了全面治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目前,已完成沙棘造林面积1.2万hm2,保存面积0.73万hm2。不仅有效地攻克了人类生命的禁区,而且也为鄂尔多斯高原增添了几分绿色的春意。
生态建设遇难题,沙棘开发出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治理与开发利用相脱节,农民除了能得到少量的劳务报酬外,看不到更大的利益。随着沙棘资源建设投资越来越多,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曾经出现了造新林、毁旧林,这里造林、那里放牧的问题,沙棘资源建设遇到了肠梗阻。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和经济效益低的"三低"现象,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一块"心病"。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认真研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一致认为,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是造成"三低"现象的客观因素,沙棘资源没有开发利用和过度放牧是造成"三低"现象的主观原因。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致使沙棘资源建设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找到病因,就容易对症下药。为此,东胜区项目办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通过认真调查分析,反复研讨论证新的对策和措施,在发展思路上达成了共识。就是要充分利用世行贷款扶持沙棘加工企业,开发利用沙棘资源,使沙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是引进新品种,改善沙棘品质,大面积种植优质高效的沙棘林。通过典型引路,农户积极参与种沙棘,龙头搞加工,按合同收购沙棘果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自觉种植沙棘的积极性。从而使生态建设走出了恶性循环的误区。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宠儿受欢迎
鄂尔多斯市的新昀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山野珍奇植物为主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试点,企业需要市场。一方等米下锅,一方贷款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公与私的有机结合,不仅给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也给企业又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1997年,该公司利用世行贷款20万元,从陕西引进保健醋生产技术,研发出了"天骄牌"沙棘系列食醋。这是以沙棘果为主要原料的营养保健型纯天然绿色食品。当年收购沙棘果10万kg,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年产值80万元,创利税15万元。沙棘保健醋一炮打响,又促进了沙棘资源建设的大发展。新昀公司于1999年又从西北林业大学引进了沙棘叶茶生产技术,并与山西合作生产沙棘果汁饮料等沙棘系列产品。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收购沙棘鲜果30万kg和40万kg,收购沙棘嫩叶100Okg。年产值分别为150万元和200多万元,实现利税40万元、65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宠儿受欢迎。五年来,新昀公司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创业的发展过程。目前,己拥有成套的先进生产设备和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总资产达到820多万元,是鄂尔多斯沙棘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分四大系列,52个品种,远销北京、上海、河北、深圳等15个省市。以其独特的口味,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998年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乡镇企业名牌产品",1999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先进企业"。
进入21世纪,新昀公司又有大动作。该公司为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绿色经济,先后于2000、2001年春与当地农户各签订了1000 hm2优质沙棘园种植合同,一定20年不变。合同规定按照双方协议价及时收购果实或沙棘茶叶,确保承包农户的经济利益。这就给农户在承包五荒地、退耕地及基本田上种沙棘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促使农民在管理经营上下功夫,使沙棘由水保生态林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林、小果园。经过两年的技术改造,2003年起,每年可收购果实100万公斤,沙棘叶茶50吨。生产沙棘醋300OT,沙棘酱油1000T,沙棘饮料3000T,年创总产值386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目前公司正在筹建研制生产沙棘果油、籽油、黄酮片、化妆品等系列产品的专业公司。企业与农民联手,共同描绘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新蓝图的美景将为时不远。
示范带动效果好,农民收入步步高
企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使农民得到了极大的实惠。据调查,近年来当地农民仅靠卖沙棘鲜果收入就达64万多元,人均增收50元。如交界沟农民张猫,1993年在荒沟里种植8亩沙棘,1997年冬只用了7天采摘沙棘果,出售所得2013元。高兴得老汉合不上嘴,逢人便讲沙棘好。一下子就使同村的杨在春通过采卖沙棘果收入1850元,刘文元收入2250元,郭河收入3000元……
特别是尝到甜头的郭河,前几年承包种植的2 hm2沙棘,2003年仅沙棘果一项收入就3000元,平均1500元/hm2。加之当年种沙棘出劳力国家还有补助,自己只在管护上下了点功夫,几乎没掏自家钱。而自己精心种植的1.33 hm2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投入750元,平均收入也不过750元。相比之下,种沙棘可算一本万利。发生这种思想变化的远不止郭河一人。许多农民都在积极争取多承包一些荒地,多种一点沙棘。
区项目办及时抓住这一苗头,在1998年冬,巡回各乡镇举办了"重新认识沙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沙棘资源建设"和"沙棘经济林营造及管护"等宣传培训班20多次,印发宣传材料5000多份,赠送科技图书1000册,参加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如果说农民种沙棘算的是小帐,那么区项目办高文祥主任则在培训、宣传上为农民算了一笔大帐:东胜项目区坡地返耕3786 hm2,如果用水平沟整地种沙棘,带间种紫花苜蓿,草地面积按退耕面积的60%计算。三年后,每公顷紫花苜蓿年产干草7.5T。每年可提供1.7万T优质饲草,可供1.8万只羊一年食用。如以500元/T计算,折价850万元。按600公斤/ hm2产草籽计算,每年可产草籽360T,按6000元/T计算可创收800多万元。沙棘也是3年后大量结果,每年可产果1.14万T,鲜果按500元/T计算可创收560多万元,几项合计年可创收2000多万元。项目区1.36万人,人均增长1641元。沙棘宣传培训,给农民带来一片艳阳天。目前,该区发展沙棘资源建设,已真正成为农民的生财之道,致富之路。
生态建设大发展,领导决策是关键
目前,东胜区亟待开发的五荒地和退下来的坡耕地很多,而沙棘保存面积仅为184 km2,只占流失面积的9.3%。发展沙棘资源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沙棘以极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从众多灌木中脱颖而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发展沙棘,保持水土,建设生态农业,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目前,东胜区已把沙棘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列入全区的"十五"发展计划,每年以0.67万hm2的速度整体推进。特别是,1999年东胜区政府发布了"禁牧令",实行全区禁牧,舍饲养畜,对沙棘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起到关键性作用。曾经出现了"六套班子带头干,六千职工齐上阵,抢墒种植沙棘400O公顷"的热烈场面,一时被传为佳话。同年,东胜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示范县"。从此,使该区的沙棘资源建设走上了治理与开发同步发展的轨道。
东胜区利用小沙棘种出了大文章,创造出了一片绿色天地,使沙棘资源建设孕育了加工企业的诞生,沙棘"龙头企业"的兴起,又促进了沙棘产业化发展,加速了生态建设的进程。较好地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