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山西省20年水土流失治理功绩卓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9-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983年以来,山西省以重点流域为龙头,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积极扶持户包、拍卖小流域治理形式,大力实践生态自我修复措施,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态恶化局面初步控制,生态经济效益突显。由于强有力的水土保持措施,目前山西省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11亿吨,占80年代初土壤流失4.56亿吨的24%,其中减少入黄泥沙0.9亿吨。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淤地坝为控制工程的沟道防护体系和坡面综合防治体系,两大体系有机结合,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河泥沙。从1983年到2003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加上原有基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保存面积达到4.75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4%。据最新的全省遥感普查,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80年代初的10.8万平方公里降低到9.3万平方公里,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由4.6万平方公里降低到2.7万平方公里。
  20多年来,山西省水土保持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大局,大力加强以梯、坝、滩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发展以苹果、红枣、仁用杏、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1983年到2003年,全省共建设梯、坝、滩基本农田952万亩,连同原有的梯、坝、滩地和旱坪垣地,累计达到2215万亩,粮食平均亩产普遍稳定在200到400公斤,有的已经达到了吨粮田的标准;全省共发展经济林800万亩,累计达到900万亩,有力拉动了山区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
  山西省水土保持建设卓有成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与山西水保工作者多年来不断积累经验、勇于控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子。在治理形式上,山西省把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在巩固和完善户包、拍卖、股份制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了专业队治理、大户治理和封禁治理;在重点项目管理上,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了报账制管理。与此同时,水土保持法制体系不断健全,监督执法日趋完善,监测工作全面启动,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治理技术日趋成熟,坝系工程建设、水力冲填筑坝、等高植物篱、山地集雨节灌、径流水保林、机修梯田复式生物经济埂等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地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水保”取得初步成果;水土保持由传统的治山治水向城市水保、工矿水保、旅游水保等特色水保延伸,形成了种养加结合型、经济园区型、牧工商一体型、生态经济型、旅游观赏型等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