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前景广阔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7-3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 孙太旻)长期水土保持实践证明,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以淤地坝建设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改变这一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控制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由于在64万km2的黄土高原地区,沟壑面积就占总面积的50%左右,而且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据调查测算,该区长度大于0.5km的沟道就有27万多条,其中多沙粗沙区约8万条。这些沟道一般都具备良好的建坝条件和极为丰富的建坝资源,目前绝大部分沟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沟道坝系,可以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据科学分析显示,黄土高原地区共可修建淤地坝33万多座,其中骨干坝6万多座。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将会在黄土高原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骨干坝为骨架,中、小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沟道坝系,并可新增淤地能力750多万亩。由此看来,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很大的淤地坝发展潜力,加之该区有较好的群众性建坝基础和先决性建坝条件,因此,淤地坝建设前景十分广阔。 一是筑坝材料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泛分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迅速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当地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可保证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需要。 二是群众要求迫切,打坝积极性高。淤地坝建设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当地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也使群众从中确实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他们形象地把淤地坝称为“命根子”、“粮屯子”、“钱袋子”。黄土高原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干部群众要求打坝的呼声,迫切需要加快淤地坝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人大、政协代表也多次提案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如甘肃省环县演武乡有一位村支书曾骑着毛驴,赶几十里山路找到县水保局,代表全村群众极力要求给自己村规划建设淤地坝。 三是地方政府重视,组织推动力度大。多年来,黄土高原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淤地坝建设,把其作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大事来抓,组织、发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长期不懈地开展淤地坝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有利于淤地坝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陕西、甘肃等省人民政府专门制定颁发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对淤地坝建设管理、管护的责、权、利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与制度保证。山西省出台“护坝田”制度,建好地解决了淤地坝建设与管理脱节的矛盾。宁夏坚持50万元以上的淤地坝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规定,内蒙以地市组织所属县旗骨干坝进行统一公开招投标的做法等,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技术支撑保障有力,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协同黄土高原各省(区),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筑坝技术,特别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编辑出版的《淤地坝系列丛书》,在规范淤地坝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水坠筑坝、3S技术等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效地解决了淤地坝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使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技术不断完善,一些典型的沟道坝系雏形已经形成。从上到下编制颁布了相关的淤地坝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组建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淤地坝勘测设计和施工队伍,结合当地农民积累的丰富打坝经验,从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特别是自2003年开展以骨干坝为主体的坝系建设以来,进一步探索出了淤地坝大、中、小联合运用的成功模式,培养、锻炼了数以千计的业务技术骨干,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是前期工作基础扎实,规模建设条件具备。近年来,黄土高原各地普遍开展了淤地坝调查工作,摸清了现状和建坝资源。在此基础上,各级水土保持专业部门编制了相应的淤地坝建设规划,开展了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准备了一大批淤地坝建设储备项目,具备了大规模建设的基础条件。如黄委会编制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专项规划》、《黄河上中游地区近期(2002—2005年)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等。2003年初黄委会组织黄土高原七省(区)编制完成了本区的淤地坝建设规划,并开展了扎实的前期勘测设计工作,贮备了一大批可供选择建设的淤地坝项目,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六是建管机制不断创新,为规范管理积累了经验。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淤地坝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大调动了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坝、管坝、使用坝地的积极性,为建立健全责、权、利明晰的良性建管机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如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胡家沟村通过各种形式集资与投劳,修建小型淤地坝、谷坊49座,淤地480亩,结合其它措施,使流域内人均基本农田增加1亩8分。山西吉县在淤地坝建设中,打破行业和部门界线,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通过制定出台有利于吸引社会投入政策措施,保护淤地坝所有者、使用者和参与者各方的合法权益;通过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部分资金,奖励在淤地坝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和群众,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与群众投身淤地坝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