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中国水利报|宁夏:唱响西北大地绿色壮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4-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孟砚岷 文

  4月,走进山清水秀的中庄村,仿佛置身美丽画卷。

  “以前的中庄村,山光秃秃的,农田全是坡地,机械无法耕种。现在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41%,全村1万亩耕地全部进行了高标准改造。”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闫生栋细数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诸多变化。

  中庄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区,由原来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梯田,这只是宁夏山川大地上的一个缩影。宁夏水土保持坚持不懈勾绘生态蓝图,书写着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绿色奇迹。生态,已成为宁夏一张亮丽名片。

沙窝窝变身风景区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这是宁夏盐池县老一辈群众记忆里的一段顺口溜。

  上世纪90年代,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宁夏盐池县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植被面积仅为13%,年均扬沙天气近百天。2006年开始,盐池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封育修复,生态随之改变。截至2018年底,全县植被面积达到71%,全年扬沙天气大幅下降,并建成了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沙泉湾国家生态观测站。

  作为宁夏东部生态屏障的盐池县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经济小流域、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按照“南治土、中治水、北治沙”的治理思路,不断加大治理和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力度。盐池县以小面积开发治理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建设了刘窑头、方山等多个以生态修复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实现了由单一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转变,使荒漠草原再现昔日秀美,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如今,这里不仅有青山绿水,更有鸟语花香。

构筑西北生态屏障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长年干旱少雨、缺林少绿,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北方防沙带,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持之以恒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

  十八大以来,宁夏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推进。同2000年数据比较,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3.6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9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7%,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较2000年下降了55%。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保存面积达到1.8万平方公里,年拦截泥沙由上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现在的4000万吨,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的省区。

  宁夏以“一河三山”(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为重点着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恢复湖泊湿地50余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3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4%提高到13.3%,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围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坚持“南部治理、中部修复、全面预防、重点监督”,因地制宜推进山水田林草、库井窖池坝综合治理,全区建成淤地坝1112座,总库容达4.24亿立方米,高标准旱作三田近500万亩,发展小片水浇地3万亩。

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按照总体规划和任务分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在水利部门搭建的平台上,政府统筹整合各个部门,形成了“规划引导、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民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

  宁夏编制完成《宁夏水土保持规划》《宁夏“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方案》等多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宁夏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超前推进年度项目储备工作,将水保项目全盘纳入县区脱贫攻坚项目库,为资金整合和项目实施夯实基础。

  宁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特别是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重点对象,在水土流失重点市、县(区)开展富有特色的水土保持宣传进党校活动。固原市创新“一进、五抓、三注重”的宣传模式。全区水土保持宣传进校园活动扩大至22个市县(区)110余所学校,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中国水利报 2020年4月14日 第6版 □本报记者 孟砚岷)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