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连续两次点赞济宁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09-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7月15日、8月10日,人民网分别以《生态清洁小流域“绣”出美丽乡村》《小流域建设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为标题,对济宁市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该市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探索形成山丘区连片治理、小流域“生态+”治理、扶持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等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济宁模式”。先后治理完成小流域212条,建设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73座,完成投资5.5亿多元。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实现了治理区山绿、水清、村美、民富。
一、治山先治水,有水百业兴。在小流域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中,坚持治水先行。紧紧围绕保水、理水、蓄水,针对山丘区实际,依山就势、至上而下、大搞水保拦蓄工程,山沟建谷坊、修塘坝;河道搞护砌、设截潜,结合路边沟排水建设集雨池、蓄水囤等工程,实现了水不乱流,泥不下山,排水有沟,集雨有池。泗水县的龙湾湖片区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村内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龙湾湖的水质。近年来,该市将此地作为全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进行重点帮扶,先后实施了一批省市水土保持工程,特别是2020年将此片区列入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进行了重点打造。新建整修水平梯田1000余公顷,建设集雨池2座,谷此坊建设8座,硬化道路2公里,地堰栽植金银花31万余株,封育治理560 余公顷,同时进行了河段水质净化、生态护岸,建设了生态调节池等,项目区经过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后,山绿了、水清了、村美了、人旺了。
二、水保惠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该市在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优先考虑地表水拦蓄工程、生产道路硬化和梯田整修工程,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山丘区群众的浇地难、行路难、种地难问题。邹城市的牙山小流域土地瘠薄,干旱缺水,只能种植花生、地瓜等农作物,农民收入比较低。2018年这里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工程规划建设中突出治水、治污、致富,统筹解决民生和生态问题。新建石坎梯田10公顷,整修低标准梯田574.28公顷;封育治理面积265.72公顷,新建封育碑2座,新建浆砌石拦水坝1座、维修塘坝4座,建设高标准拦蓄工程12座,新修环山路4.2公里,发展经果林32公顷,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聚宝盆。
三、创新治理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治一条流域、保一方水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小流域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把水土保持措施与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水保文化宣传、乡村旅游发展、群众福祉提升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双赢”。生态环境的改变,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流入,邹城市建设了牙山流域高标准石榴示范园,园内完善了景观园、采摘园、生产基地建设,已成为集生产、采摘、观赏于一体的现代精品示范园,不仅丰富了峄山、牙山文化旅游内涵,而且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年增收700余万元。
四、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补助资金的同时,督促各县市区积极争取使用水土保持补偿费,增加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投入。泗水卸甲河龙湾湖片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还吸引了各类社会资金10亿余元,建设完成了东仲都村的龙湾湖艺术小镇、夹山头村的等闲谷艺术粮仓景区、南仲都村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大峪口村的凤凰谷智慧科技农业园等生态产业项目。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调度社会各界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吸引各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形成多元化的水保投入格局,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济宁市城乡水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