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作学术报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01-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祝列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的特邀,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首先,我代表国家林业局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多年来在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就我国的林业和生态建设讲三点意见,供参考。
    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林业和生态建设,1978年启动了“三北”工程,其后相继启动了长江中上游、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的生态治理工程,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森林植被恢复行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建设进行了重大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突出的标志,一是首次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二是进一步强化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央政府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赋予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三是整合生产力布局,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加快森林植树的恢复,提高森林质量,推进森林健康。
    ()造林绿化成绩明显,生态建设规模空前
    ----造林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显著提高。“十五”期间营造林速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造林规模成倍增长, 2002年,全国营造林面积首次突破亿亩大关,并连续四年造林亿亩。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4.8亿多亩,比“九五”增幅33%。按照“质为先”的方针,切实加强了营造林质量管理,近年来我国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三项指标稳步增长;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树种单一的情况得到扭转,营造的混交林比例达30%以上。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已达26.25亿亩,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与第五次清查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2.39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6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8.89亿立方米。
    ----营造林所有制形式趋向多元化,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近年来,营造林所有制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上形成了以公有制营造林为主体,联户经营承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造林、个体造林以及国际项目造林等多种所有制成份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非公有制造林得到快速发展,新造林地的非公有制比例超过40%。
    ----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发展迅速,为发展林业产业打下基础。近年来,经济林建设明显加快,总面积达3.86亿亩,产品年总产量达9300多万吨,年总产值达到1565亿元以上,分别比2000年增长29%、36.5%和20%。花卉生产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全国花卉生产连续4年年均面积增速高达38.5%,产值超过350亿元。竹林面积超过7200万亩,比“九五”末增长15%。据对18个重点省的统计,近5年,营造和改培速生丰产林5552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深入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弘扬。五年中,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得到蓬勃开展,共有27.5亿人次参加,累计植树120.4亿株,新增义务植树基地6万多个。绿色通道发展迅速,5年里绿化总长度达50万公里。铁道、交通、水利、城建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各社会团体,以及武警、解放军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工负责,通力协作,部门绿化不断掀起新高潮。
    (二)六大工程稳步推进,建设成效全面显现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68万亩、飞播造林4383万亩、封山育林10323万亩,每年管护天然林13.5亿亩,通过各种途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66.5万人,数十万的伐木人转变成营林工、造林人。最新监测表明,5年里,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6435万亩,蓄积量净增3.99亿立方米,天然林得到恢复发展,山林快速郁闭,林相逐渐变好。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3.4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5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9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监测数据表明,长江含沙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每年输入长江入海口的泥沙量由5.33亿吨减少到2.1亿吨,黄河流域每年的水土流失量已由16亿吨下降到13亿吨,已累计有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直接受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造林近3300万亩,北京周边植被覆盖度提高了三成,土地沙化实现了历史性逆转,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逆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据抽样调查,工程区沙化耕地面积和沙化草场面积分别减少了4.18%和3.82%,受风沙危害人数稳步下降。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和平原绿化工程。已累计完成超过6000万亩的建设任务,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海岸基干林带初步实现了合拢,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25%。平原林业发展尤为迅速,5年间农田林网控制面积由4.65亿亩增加到5.1亿亩,农田林网控制率由67%提高到了74%,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工程启动前四十多年建设数量的4/5。截至2004年底,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1672个,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36%,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76.3%和80.1%,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涵盖了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高等植物群类,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调查表明,通过采取人工繁殖、栖息地保护等措施,55.7%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稳中有升,且全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370多只,大熊猫数量增长40%以上,达到1596只。海南坡鹿、普氏原羚、藏羚羊等一批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也迅速增加。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工程建设,40%的湿地得到保护,湿地保护区总数达228个。
    ----速生丰产林工程。据对18个重点省区的初步统计,已经营造速丰林5222万亩,改造低质用材林330万亩,共5552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需求对资源保护的压力,促进了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三)多种措施并举,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加快分类经营,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01年以来,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通过核查认定,全国共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15.62亿亩,占现有森林面积的59.5%。经国务院同意,自2004年起,国家先期对其中的4亿亩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补偿基金已增加到每年20亿元。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促进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2000年,全面启动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保护工程。工程涉及有林地面积14.3亿亩。到目前为止,实施区内已累计减少森林蓄积消耗4.26亿立方米。
    ----加强依法打击的力度,严格森林资源管护。2001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严管林”的工作方针,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办法和规定,并坚持依法治林,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林地执法大检查”、“天保二号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全面整合林业生态监测体系,推进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近年来,我局系统整合了生态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级、省级监测网络。积极推广应用“3S”等高新技术,提高了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和准确率,样地和样木复位率达97%以上。实现了监测既有每五年一次的连续清查,又有每年一次的生态建设监测。
    ----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建设,充实和健全资源监督体系。近年来,我局加强了森林资源监督工作,成立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公室,并在全国派驻了14个专员办事处,全国共有森林资源监督人员3200多人,森林资源监督工作全面加强。
    (四)林业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励72项,转化和推广600多项各类科技成果。建立县级以上科技推广站(中心)2500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站15个,国家级林产品质检机构13个。
    ----林木种苗建设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全国有良种基地28.5万公顷、采种基地158.1万公顷、苗圃48.71万公顷,年种子生产能力达2500万公斤,穗条产量达15亿条(根),苗木产量接近300亿株;良种使用率达到43%,比“九五”期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基层林业工作站得到稳定发展。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乡镇林业工作站30325个,强化了对基层林业的宣传、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
    ----森林防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火险区实施了综合治理,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受害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
    ----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已建成各级防治检疫站2946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000个,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75%,成灾率由1999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5‰。启动实施了重点地区野生动物疫源病监测体系建设,布设监测站点1185处。
    ----林业立法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全国人大修改了《森林法》,颁布了《防沙治沙法》、《种子法》等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
    ----林业信息网络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相关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生态建设成效十分明显。据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和年度监测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10年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也不断减轻,近年来全国大江大河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2003年长江和淮河流域减少50%左右。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263.62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首次出现了历史性转变;我国土地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为43.3、58.6万平方公里,比上次监测结果分别减少13.2、11.4万平方公里。
    二、新时期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局研究提出了“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建设思路。
  (一)东扩。是指大力扩展东部少林地区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进一步适应该区对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基本思路是完善政策,拓展空间,延伸产业,持续发展。主要建设任务:一是扩展和丰富沿海防护林的规模和内涵,以沿海基干林带、红树林、滨海湿地等为重点,构筑规模宏大、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二是提升平原林业的档次和质量,努力实现高标准平原绿化,重点突出村屯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三是推进都市林业建设,努力形成城郊森林、城边林带、城中绿岛有机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四是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和效益,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及其精深加工,形成我国木材等林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之一。
  (二)西治。是指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基础支撑。基本思路是加大投入,加快治理,分区施策,科学利用。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严格实行“三禁”制度,进一步创新机制,努力推动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建设。二是要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并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加强天然林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西部的生物多样性。
  (三)南用。是指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和经济社会优势,全面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基本思路是强化科技,提高质量,以用促增,目标多赢。“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特别是长江等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湿地与重点公益林保护等,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二是推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承担起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历史重任。三是定向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材、竹藤花卉、经济林果等各种森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四是发展木竹加工业、林产化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和生物质产业等新兴产业。
  (四)北休。是指深入推进东北地区天然林休养生息,重振东北林业雄风。基本思路是加快改革,推进转变,抓好调整,再创辉煌。主要建设任务:一是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向纵深发展,创新发展思路,调整工作重点,延长工程期限,做好分流安置,搞好产业转移,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解决东北地区各类生态问题。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东北广袤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二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税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产转型步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十分复杂,“东扩、西治、南用、北休”是对全国总体而言的,是针对各个区域的主要矛盾采取的主要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就某一区域而言,应该是扩、治、用、休多策并举,扩中有治、治中有用、用中有休、休中有扩。
  三、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林业和生态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中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就为新时期的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一)以六大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快林业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加强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并认真研究解决工程的效益评估、查缺补漏、后续产业和持续发展等问题。二是紧紧抓住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等新契机,不断寻求新机遇。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加快义务植树、部门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各种形式的社会造林,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步伐。
  (二)以加快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机制转轨步伐。一是推进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二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尽快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三是稳步推进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加快国有林场、苗圃经营体制改革。五是积极推进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改革。六是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做好国际履约工作。
  (三)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一是抓紧修改制定《森林法》、《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法律法规。二是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积极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三是强化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等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四是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五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切实做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四)以科技兴林为基础,大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全面实施六项林业科技工程,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认真落实“363人才强林与科教兴林计划”。三是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四是提高良种推广和使用率。
  (五)以非公有制林业为突破口,大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有序进入林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林业的局面。二是通过统一税费、资源利用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特别是民营实体投资林业。三是抓紧出台《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四是精心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六)大力加强林业基础建设,夯实林业发展的基石。一是建立林业发展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将林业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予以保证,争取增加对林业的金融支持,实行长周期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二是加强各级尤其是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林业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四是强化森林公安、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单位和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林业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我再次代表国家林业局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