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宝君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4-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宝君作交流发言

树立民生水保理念 推进梯田建设工程

甘肃省水利厅
 
多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启动实施了四年新修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今年又将梯田建设纳入了省委、省政府14件23项为民办实事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坡耕地综合整治工作。我们的建设理念和具体做法是“四个二”。
一、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中心
2008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的农村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积极跟进,把梯田建设作为政府农村经济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撑体,及时编制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规划(2009~2012年)》,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将发改、国土、水利、扶贫、农发等相关部门梯田建设任务进行整合,按照“科学规划,集中区域,突出重点,规模建设”的建设思路,制定了《2009年梯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建设主体、建设范围、组织管理、建设标准、目标责任等进行规范,启动实施了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2009年共整合资金4.3亿元,新修梯田110万亩。
二、做好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两个结合
我省水资源短缺,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光热资源充足,特色产业丰富,根据这一省情,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提出发展1000万亩旱作农业和1000万亩马铃薯产业的农业发展计划。然而我省5400万亩旱地中坡耕地就占4600万亩,只有把坡耕地修建成梯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为此,我们把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依据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水土保持发展方向,做到了梯田修到哪里,产业跟到哪里,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兴科技、促增收”的路子,创建了“梯田+全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等多种产业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反哺梯田建设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引导推动了梯田建设工作。
三、抢抓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两个机遇
国家批复的我省退耕还林后续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中,2008年—2016年共投资73亿元,其中有21亿元用于梯田建设,计划建设梯田484万亩。水土保持科学考察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全国尚有3.59亿亩坡耕地急需改造,而坡耕地分布的区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为抢抓退耕还林后续基本农田建设和国家准备启动坡耕地改造工程的机遇,我省适时启动了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去年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在500万亩梯田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落实了部门责任,形成建设合力,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的转变,并在建设与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为全国启动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采取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两种措施
在500万亩梯田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坚持政府负责,县为主体,统一规划,部门实施,图斑管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把梯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对检查验收、奖惩机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我省安定区2009年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梯田种植的104万亩马铃薯产量108万亩,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实践表明,没有梯田建设的的规模化就没有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我省根据各地实际,将梯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梯田建设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双赢,构建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期效益机制,出现了自愿贷款修梯田和“一人进疆摘棉花全家实现梯田化”的典型,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