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咸阳市严维佳副市长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4-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抢抓机遇   创新机制

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发展

咸阳市人民政府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辖13个县市区。地势北高南低,从南向北依此为南部泾渭冲积平原区,约占总面积1/5;中部黄土阶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5;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约占总面积3/5。全市水土流失面积79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重点流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五县几中部经济相对落后的旱腰带地区。近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提高22%,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以苹果为主、杂果为辅的特色经济果林产业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长远的眼光谋求发展
    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认识市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在沟坡、希望在沟坡,组织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增强信心、提高认识,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建设北部生态屏障、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之策来抓,实施了世行贷款、国债资金、淤地坝系建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等项目,积极探索出了适合我市市情的“六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做到了水保治理与绿化美化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与能源化工开发区治理相结合、与水源保护区治理相结合、与旅游景区开发治理相结合(乾县、礼泉县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战略思路的提出有力的指导、推动了我市水保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创新机制,全面动员,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我市以建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四维一体”的水保新机制为目的,制定了集体宜林“五荒地”使用权转让实施办法,泾阳县麦秸沟流域治理充分体现了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做到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广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使全市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良好局面,涌现出许多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公司加农户等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全市参与承包的农户有11322户,承包“五荒”1000多平方公里,已治理568平方公里。机制创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在稳定粮食的同时,果品、蔬菜也已形成了品牌和规模。
    三、依法行政,重点突破,预防监督工作不断强化
    我市以交通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为突破口,以彬县、长武县、旬邑县煤田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北部旱腰带石灰石开采为难点,严把方案审批和验收关,大力查处典型违法案件,不断强化执法力度,已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机构12个,配备监督执法人员348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80%以上,省、市批准立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达到100%,开发建设项目的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护,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四、科技引领,示范推广,科学防治效益显著
    我们始终重视发挥科技进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引领作用,在项目实施中,大胆进行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探索推广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抗旱造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保存率达到85%以上,被世行和国内专家誉为黄土高原造林奇迹。我们还充分利用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所开展的《长武王东沟小流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技术综合研究》、《淳化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其效益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科学治理保原固沟试验示范研究》等科研成果,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使这些成果为农民增收服务,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开花结果。
    五、政府推动,密切配合,保证水保工作顺利进行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水土保持工作,把水土流失治理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区、县区领导包抓流域、业务干部和乡村干部包抓斑块的工作责任制。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市、县两级水利、林业、农业、计划、财政、宣传等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确保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流失面积仍达3000多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0%,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建设目标,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绿色屏障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