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副局长康百赢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4-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副局长康百赢作交流发言

创新治理模式

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总人口166.8万人,土地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66万亩。多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代北大荒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黑龙江垦区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2009年粮食总产和商品粮总量双超300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92%以上,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绿色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国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做法
垦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使宝贵的黑土层变薄,耕地被切割,面积在减少,机械化作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传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建地表工程来努力减少地表径流,以使黑土层少受自然降雨的侵蚀。但在地表建工程,不利于垦区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作业,也会使垦区已形成的林网受到破坏。
为此,治理黑土地的流失刻不容缓,我们积极探索,在充分利用自身的单块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农机单机功率大等现代农业的特点,创造性的把传统水土保持中的减少地表径流,改为让地表径流充分下渗,在“地下”把多余的地表径流过滤成清水排走。这项措施在减少水土流失和增产粮食等方面,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治理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探索出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垦区特色的“沟、管、洞、缝、植、物、耕”科学配合,“坡、水、田、林、路”全面配套的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所谓的“沟”就是指结合实际,设置截流沟、排水沟、截根沟,防止外水进入坡耕地,截短坡长分割水势,给坡水以出路。
“管”就是指埋在耕地下面的波纹塑料暗管,一般在田面以下60~70cm,管径6~8cm,间距50~100m,主要汇集鼠洞的来水和承接坡面入渗水流,然后经明沟排出。
“洞”就是指由拖拉机牵引鼠道犁在耕层下拉出的排水通道,俗称“鼠洞”,一般在田面以下50~60cm,间距3~5m,作用是提高地表水渗入土壤的速度和入渗量,变地面径流为地下径流。
“缝”就是指鼠道犁切刀的缝隙和农业措施深松、深翻的缝,是地表水下渗的主要途径。
“植”就是林草等植物措施。包括生物跌水、土柳谷坊、田面垡带、柳编陡坡、草皮护砌、植树造林等。
“物”就是指塘坝、谷坊、跌水、沟头防护等土石砼建筑物。
“耕”就是指水土保持的保护性耕作,即用改垄、垄向区田、深松、秸秆还田、耙茬、原垄卡等耕作措施,增加土壤的含水和透水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沟、管、洞、缝、植、物、耕”等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的科学组合,有效地拦蓄了坡面径流,保证了坡水安全下泄入河槽,既解决了坡面水土流失,也遏制了丘陵地区水蚀沟的发生。一是变坡面排水为地下暗排,降低地表径流;二是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良化作物生长环境;三是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增强了土壤透水、透气性;四是打破犁底层,加快表层水及壤中水的下渗,减小表层黑土流失;五是保证了坡水安全下泄,对沟蚀也起到了预防作用。
总之,通过垦区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这种治理模式已日臻成熟,并得到各方的认可,于2009年列入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中,垦区重点推广了这种治理模式,并按照部水保司和委领导的指示,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了3个监测站点。各站点根据各自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和各种措施治理效益情况实时监测,积累详实数据,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完善这项技术,把垦区在建水土保持项目建成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示范工程,为促进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