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4-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构筑生态屏障 呵护一库清水
湖北省水利厅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一直以来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等部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水利部刘宁副部长、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石波副司长、长江委陈晓军副主任等领导多次来我省视察调研,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快速发展。为保障“一库清水北送”,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将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服务南水北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省级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市)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水利厅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构筑生态屏障,呵护一库清水”中心任务,强化技术服务和监督指导,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一、工程进展情况
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近期我省“丹治”工程需对256条小流域,共4639.8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总投资10.4亿元。自2007年“丹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已累计下达治理任务2705平方公里,投资6.27亿元,项目涉及五县一市33个项目区,178条小流域,现已完成总投资4.1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09亿元;完成治理任务2017平方公里,其中07、08两年下达的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09年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各项目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进与退的关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坡耕地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共完成坡改梯4.18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5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0万元,共完成经果林34.5万亩,年可实现产值约4亿元。郧县寨沟、战马沟,郧西华家坡等坡改梯工程,丹江口市瓦房沟万亩经果林、竹山尖山河3000亩植物篱等工程建设,使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能够持续满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需要,达到以进保退,以退促进的目的,工程建设初见成效。二是上与下的关系。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依据水土流失规律,在规划和治理上实行“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的模式。三是堵与疏的关系。丹江口市燕子沟小流域共建各类支、毛沟堤39千米,理顺坡面和沟道的排水系统,防止径流的冲刷破坏;修各类蓄水沉沙设施60处,拦蓄径流和泥沙,发挥蓄水保土作用;做到了堵与疏的有效结合。四是点与面的关系。积极推行示范小流域建设,每个项目区至少有1条精品小流域,措施布设体现“三道防线”和“山、水、林、田、路,拦、截、蓄、灌、排”的综合治理理念,以指导和辐射整个项目区建设。五是防与建的关系。防服务建,建促进防。“丹治”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县市先后设立了流域标志碑、封禁治理牌301个,永久性宣传标语数百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流失防治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按照重点治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的思路,加强坡改梯工程实施力度,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共完成坡改梯4.18万亩,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平均增加0.5亩。郧县寨沟、战马沟和柏营三处连片近千亩高标准石坎坡改梯,年可增加粮食产量5.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0万余元,切实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二是实施了以经济林为主的“致富工程”。为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双赢,各项目县大力发展经果林,目前已建成柑桔、木瓜等经果林34.5万亩,年可实现产值4亿多元,不仅生态效益慢慢显现,农民收入也正在逐步增加。竹山县擂鼓镇田家河小流域24.80公顷坡耕地采取金银花套种木瓜模式,每亩产值达2190元,年均亩产净收益1390元。丹江口市瓦房沟万亩柑橘园,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三是实施了以乔灌草为主的“生态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了退耕还生态林16796公顷,荒山造生态林9313公顷,退耕还草578公顷,封禁治理128936公顷,水源涵养和保水保土效益明显,项目区“十年九旱”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四是实施了坡面水系为主的山地“集流节灌工程”。共兴修旱地蓄水池(窖)1263口,整治、新修塘堰195口,排灌沟渠354公里,截水沟649公里,增加蓄水7.38万立方米,为群众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五是实施了河道整治“保安工程”。共整治河堤19.6公里,新建河堤34.1公里,新建谷坊583座,拦沙坝81座。这些沟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为减少土壤侵蚀,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老百姓称之为“保安工程”。
(三)大胆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单一治理水土流失向减少水土流失与控制面源污染并重转变,全面提高治理效果。丹江口市胡家山清洁型小流域按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缓冲”三道防线的防治思路,从沟脑到沟口,建成了“村落面源污染、疏林水源涵养、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传输途中生态控制、沟口汇处理”五级防护体系。初步形成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清洁型小流域和亮丽的“生态家园示范区”。二是由单一的部门组织实施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转变,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社会形象。采取“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将各部门资金集中到一起办大事、办实事,发挥整体效益。项目实施中注重与国土、林业、能源、畜牧等部门的项目建设相结合,政府精心组织,部门齐心参与,保障 “治丹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也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的社会形象。三是由防护治理向开发治理转变,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工程“三大”效益。将“丹治”工程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郧西县香口项目区黄云铺小流域剪子村,将近200亩坡改梯全部种辣椒,一季每亩收入1500元,比种粮食增加1100元。四是由工程性投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已对12.89万公顷面积实施了封禁治理。在降水量700-1000毫米的区域推行生态自然修复的措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态修复效益日益显现。五是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全面巩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成果。各项目县及时对已建成工程办理移交手续,按照管理权限明确受益单位和群众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郧西县泗浴河流域槐树林特场将新建的1000多亩核桃按面积承包到户,落实管护责任,通过邀请专家和村民自学等形式,对核桃林进行管理,收到较好效果。
“丹治”工程的实施,项目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地变平了,路变净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灾减少了,人也富了,生态环境面貌大大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与南水北调水源区和生态功能区的高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好今后的工作任务,重点抓好丹江口库区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继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监测预报、科普宣传等方面工作,全面推进湖北水土保持工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