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专版: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促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7-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山区,曾经由于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因素,经历过“种一坡,收一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时期,一度成为贵州最贫困的地区。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区较好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不利局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2007年,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8元。
记者: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严重的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通常较为落后。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毕节提出了怎样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其依据是什么?
郭孟卓:从20年前毕节设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时开始,我们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将生态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减轻土地的人口负荷相结合,重点探索了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我们提出“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目标,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前提下,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这一目标,主要是根据毕节的水土流失等实际情况确定的。毕节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加剧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因素。毕节山地面积比例大,沟壑纵横,土地破碎,自然条件差,公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另一方面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农业特别是耕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只能走开荒、拓地的扩大再生产之路,但这样往往造成植被资源大量减少,加剧土壤侵蚀。为此,在实现“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为了我们一手抓生态效益和一手抓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在毕节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近年来,毕节地区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您对此的体会是什么?
郭孟卓:我们紧紧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目标,以水土保持为抓手,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
我们重点采取了基本农田配套拦、引、蓄、排、灌等小型水利工程和道路的建设,生态修复结合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建设,林草措施与以经果林、生态畜牧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开发建设等措施。通过坡改梯、建蓄水池、排水沟等具体的措施,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成了“三保土”,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得到了保障。截至2007年,毕节的粮食亩产达到385公斤,人均基本农田0.42亩,约为20年前2倍和1.5倍。
我们通过控制水土流失,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主要有6点体会:
一是在规划上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山、水、林、田、路、园、居统筹考虑、综合规划,道为线、园为点、坡为面,全面搞好水土流失防治和绿化美化,建设靓丽的村庄。
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经果林与生态畜牧的开发力度,使产业开发与水土保持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三是以沼气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切入点和纽带,大力推行“猪—沼—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发展以气代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四是除充分发动群众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县(市)政府组织协调农建、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畜牧等相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合资金进行综合投入,提高规模效益。
五是项目技术人员在深入社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将自身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与水土保持项目的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找出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活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进行水土保持结合新农村的综合设计。
六是水土流失治理与培育新农民相结合,要结合项目措施安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及咨询活动,逐步使农户增强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懂得怎样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崇尚科学的新型农民。
记者:要实现“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目标,意味着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为此,毕节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郭孟卓:作为欠开发、欠发达贫困山区,毕节现在的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既要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要实现可观的生态效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再也不能走“先破坏(生态)再治理、边破坏(生态)边治理”的老路。
为实现“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目标,我们首先抓好生态修复试点,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探索经济开发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富民工程。我区在完成8县(市)及全地区生态修复规划的基础上,在省发改委、水利厅的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在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工作。在改善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乡规民约,通过有效的管护方式,使修复区内森林植被很快恢复,林灌覆盖率达70%以上。
同时,我们努力促进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特色林果蚕桑和生态畜牧等绿色产业。毕节市梨树镇保河村依托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建金秋梨园1821亩,现总产量已达90多万公斤,产值270多万元,户均收入3516元。织金、大方和黔西3县发展的退耕还林林下养鸡产业,形成养鸡提高收入、鸡肥促进林草生长的良性生态禽饲养模式,目前已有养鸡大户510多户,群众创收63万元以上。在生态得到恢复的同时,群众也富裕起来。
我们还推行以气代柴,改善农村环境。在强化小型拦、引、蓄、排、灌等水利工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沼气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切入点和纽带。在发展以气代柴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开发形成猪—沼—经果业的生态经济模式。通过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联动畜禽、水产、蔬菜、经济果木的发展,在全区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建成改圈、改厕和改灶相结合的沼气池2451口,建设作业或生活便道156.55公里。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建配套改厨、改圈、改厕的沼气池142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原来不足500元,现在增加到2700多元,形成了“猪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钱多、钱多猪多”的良性循环,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生态家园先进示范村”。
记者:通过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毕节选准了哪些特色产业?为培育这些产业的发展,毕节采取了哪些措施?
郭孟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根据毕节的实际情况,主要选择了果品、经济林、畜牧业以及药材产业。毕节有以桃、李、梨、苹果、核桃、板栗、樱桃、柑橘等为主的果品产业,有以生漆、油茶、油桐、乌桕、五倍子、蚕桑、茶叶、木姜子、花椒为主的经济林产业,猪、牛、羊、鸡、鸭、鱼养殖与加工为主的生态畜牧业。此外,还有以天麻、杜仲、厚朴、党参、五倍子、半夏、金银花、黄柏等为主的药材产业。
要大力发展林果业以及畜牧养殖及其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首先必须结合本地区有林果畜牧主导优势绿色产品资源的实际,从政策、资金资源、市场、产业扶持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抓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建设。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来合理规划区域林果业及畜牧产品特色经济,扩大规模,形成优势。三是要实施生产程序、产品的标准化,通过与行业标准、龙头企业或其他企业标准或者规范的市场标准的对接,用行业、企业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或市场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林果绿色产品的生产。四是在林果业及畜牧产品开发时,敢于占据制高点,通过企业或基地、专业协会等组织,对没有标准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制定出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抢占市场的先机。五是建立林果业及畜牧产品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开发区和安全、优质、出口创汇绿色产品基地。六是加大林果业及畜牧绿色产品创牌工作力度,把龙头企业创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争创更多的绿色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
记者:毕节将采取哪些新措施、新思路,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郭孟卓:目前,水土流失危害仍然是制约毕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今后全区水土保持工作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心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二是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由于我区地方财力有限,因此要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今后必须首先依靠多渠道投入。其次,要以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和林业、农业、水利、养殖、农建等有关项目相配合,并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生态畜牧专业户和生态农业专业户。第三,要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全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监测工作。
我们将抓住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管护,实施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和农村能源建设,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建立我区大范围的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示范区。
本报记者李 力 通讯员 朱 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