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修复生态修出“金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季节,坐在茂密的竹荫下,品味着现摘的“美国黑布李”,端望着即将成熟、丰收在望的山核桃林,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朱穴村九组许多村民的脸上写满了笑意。村支书邱庆军、村委潘春根日前向记者述说了近年这片山林历经的沧桑和收获。
除草剂是“双刃剑”
“金果山”生存遭威胁
“金果山”生存遭威胁
临安市天目山区是山核桃的主产区。山核桃是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来源和经济基础,由此,山核桃树被当地群众视为“金果树”。自然,种山核桃的山也成了“金果山”。每年白露一过,山核桃树便在一周内开始收摘,但由于树下遍布着密不透风的杂草,果子打下来往往“藏”进草丛难以收回。因此,每年打摘果子前都必须先割草,除了的草还得找地方堆放。群众渴望着有一天能除去这收获前的烦恼。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草甘磷”化学药剂的出现,山区群众的愿望实现了。这种药剂真灵,连续喷洒几次后,杂草被除了根,坡地上的山核桃树如长在一片黄土坡上,没有一根杂草,采收金果时,再无割草之苦。然而,群众还没收起笑容就发现,没有了小草涵养的松脆坡地上,一下大雨便沟流纵横,轻则金果树的根须暴露,影响生长,重则林毁树伏,经济绝收,甚至山体滑坡,人员伤亡。
据临安市水电局测算,全市50万亩山核桃林中,有八成林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因为保护层的失缺,每年每亩山核桃林的地表土壤流失度平均高达244~544吨。近年,每年山核桃林的地质灾害达近百起。苦果酿成易,驱除却难。山区群众虽然采取一些弥补措施,但总是没能找到合适有效的办法。
种花植草 筑坝挖沟
试点效果好推广快
试点效果好推广快
朱穴村九组组长严其旭对记者说,没想到水利部门的办法这么好,紫云英过去是冬季种在田里,春天当绿肥用的,现在种在水分相对丰富的山核桃林里,天一热它就自然死亡,待秋天山核桃采摘时,已成了一片枯草,不仅不影响捡收山核桃,还因风吹日晒后腐烂成有机肥,减少了林地施肥的要求。“至少一年可减少施肥1~2次。”村委潘春根补充说。
记者在昌化镇朱穴村和湍口镇迎丰村的山核桃林中均见到了一种类似稻草的枯草。当地人介绍,要是早来一些天,就能见到这一片片种在核桃林中的黑麦草的勃勃生机。据水电局的技术人员解释,黑麦草也是一种冬季植物,天冷时,能使漫山遍野披上绿装保护水土,而一进入伏天,便自动倒伏,到秋天,几乎与泥土贴在一起的枯草同样不会影响群众收获山核桃,并且,黑麦草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是林地的好绿肥。种植紫云英和黑麦草都是市水电局“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一种生物措施。
记者还看到了一道道砖石砌筑的低坎和一条条排水沟。据介绍,这样的结构等于给洪水引了条出路,再下大雨,洪水不会因没有出路而到处“夺路”从而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此外,还有一条条新修的通往山顶的小水泥道和一个个积水池,这些都是“生态修复”工程措施中的重要内容。村民告诉记者,有了这些工程,不仅能在下雨时保护土壤不流失,也能在旱天保证有水浇林,新修的水泥路还能让群众收获“金果”时用独轮车运送,减轻劳动强度。
据市水电局介绍,用这样的方法搞“生态修复”始于2005年,市局与杭州市的科研单位合作研究,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论证,于2006年在该市西陲清凉峰镇的岭下村实施了山核桃林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逐步建立生态修复数据模型,之后在其他镇推广。试点工程于2006—2008年分三期进行,由12个子项目组成,每年4个,现已完成9个,今年年底将全部完工。
生态修复 收获希望
百姓强烈期望普及
百姓强烈期望普及
朱穴村民九组组长严其旭是该村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亲眼看着工程的效益日益明显,他的心里也痒痒的。他告诉记者,他承包的山林在这座山的对面,没有划到试点区内,他和其他村民真希望今年就能列入生态修复计划中。他直率地说:“早施工早得益嘛!”
村支书邱庆军告诉记者,该村312户村民,有林地1.7万亩,山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前几年水土流失的损失让村民对治山都有了紧迫感,但苦于缺技术和资金,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一次次水土流失给山林造成灾害。现在水电局搞“生态修复”工程,500多亩林地补助了20万元,虽然整个工程完工需要101万元,但他们还是通过镇财政支持一点、村委会出一点以及百姓投工投劳的形式要把这项工程做好。现在看到成果了,其他村民都强烈要求,村里也在争取这个项目能继续做。
目前,临安市已有6000亩山林开展了生态修复改造,从项目的实施情况看,试点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均达8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以上,土壤侵蚀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这项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如同一团火焰,燃起了山区群众强烈的治水欲望,他们通过人代会、政协会,通过向干部提意见,以及直接到水利部门反映情况等途径,强烈要求上级政府加大对当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工程实施进度。
临安市水电局副局长朱宏峰表示,山区群众迫切的生态修复愿望,令他们十分感动。目前,一方面要按规划做好工程,另一方面,也将积极地向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水利部门反映情况,争取项目及资金,并与山区群众一起努力,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修复,保护“金果山”永远金光灿烂。
作者:王磊 朱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