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荒山绿了 农民富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9-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通过大规模推广沙棘种植,
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改善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双赢的道路
9月11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收购场上,满载沙棘果的货车一辆接一辆。前来卖果的农民挤在收货台前,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村的村民魏拴和白宽合伙种植了2000亩沙棘,今年每公斤沙棘果比去年涨了0.2元,仅卖果一项他们就能增收逾万元。聊起沙棘种植的好处,魏拴难掩喜悦:“现在国家有补贴,还有专人给培训,销路也不用愁,俺们一点风险都没有。”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在资金、培训、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为沙棘种植在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的大规模推广注入了动力。
修复生态:
小植物带来大变化
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主要包括山西忻州、吕梁,陕西榆林、延安,内蒙古鄂尔多斯和甘肃庆阳6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谈及昔日恶劣的生存环境,魏拴记忆犹新:“以前俺们那里风沙大得很,常常十米之内都看不清人,山上光秃秃的,一下点雨就把山上的泥沙全冲下来了。”
通过多年探索,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选择了将推广沙棘种植作为能源开发区生态治理的突破口,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沙棘是一种适应能力非常强的植物,耐干旱、耐瘠薄而且耐寒冷,在砒砂岩区、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棘能有效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护路护岸等作用。
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生态处处长徐双民告诉记者,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榆阳区,以前风沙非常大,通过沙棘工程建设,几万亩流动的沙丘基本得到了固定。沙棘林种植5年后每年平均固沙2.2厘米,相当于每公顷固沙550吨。
据统计,“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实施十年来,已累计在砒砂岩区、风沙区和黄土区种植沙棘430万亩,有效地实现了封沟拦沙蓄水,取得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为确保黄河安澜和构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造福百姓:
沙棘成了“摇钱树”
针对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内的实际特点,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探索了一套“政府+农协+企业+农户”的新机制,将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建设、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这一机制中,政府主要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并负责农户种植费用的兑现。“农协”(即农民沙棘协会)则更多关注培训、市场对接和项目的验收。企业确保收购沙棘种植户种植的沙棘果、沙棘叶,并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销售,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农户”则既是种植管护的劳动者,也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受益者。农户通过沙棘种植,除了得到工程补助款,还可以通过出售沙棘果实、叶子等获得收入。据测算,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通过沙棘种植开发获得的人均年收入达500元,最高达5000元。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布日都乡达汉壕村刘其夫妇,每年采果采叶两项收入合计达30000元,还可得到3000—4000元的补助款。这个区漫赖乡海子湾村的刘西、罕台镇田家湾的李根财等农户,也都是近年来采果叶收入上20000元的大户。如今,沙棘的种植开发,已经成为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许多农民的“摇钱树”。
“实践证明,只有把生态治理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取得成功。”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如是说。
记者:陈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