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作总结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2-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新的形势下召开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有很多工作需要实践,因此召开这次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上午,张中伟主任委员作了重要的工作报告,回顾了“长治”工程17年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全面总结工程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长治”工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需要各委员单位认真领会和贯彻。蔡其华秘书长作了很好的情况汇报,四川等七省(市)和各部委的委员或代表也作了很好的发言。令人鼓舞,信心倍增。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在会议结束之际,我受委员会和张中伟主任委员的委托,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肯定“长治”工程建设的经验,坚定搞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信心
1989年启动实施的“长治”工程,是国家为治理长江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维系流域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之一,17年来,治理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近9万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增收、贫困人口减少、水土流失量降低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目标,比较好地回答和解决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第一,坚持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这是“长治”工程健康持续建设的组织保障
长江上游水保委员会作为流域性的水土保持组织协调机构,作为“长治”工程的领导核心,在几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1988年起,坚持每1~2年召开一次委员会会议,每次会议确定一个专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方向,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贯彻国家水土保持的重大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长治”工程的健康持续建设。
同时,在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各省(市)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以“长治”工程为龙头,切实加强对农、林、牧、水等相关项目的协调,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省际、区域、部门等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局面。在广大治理区,各级党政领导把“长治”工程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着力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届接着一届干,保证了“长治”工程的稳步发展。此外,各地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办事机构和技术服务体系,为“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证。
第二,坚持创新理念,这为“长治”工程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在建设“长治”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调整工作思路,取得显著成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统筹协调等新的理念在工程实施中得到了认真贯彻,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
一是由单纯治理向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转变,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工程实施伊始,就把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作为立项的四大条件之一,严格予以执行。工作中始终把预防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以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为重点,依法加强三峡库区、长江源头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等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强化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积极开展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工作。
二是由防护型治理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始终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带动一方富裕”,从而得到了广大治理区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使得“长治”工程成为长江流域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影响力和最得人心的生态建设项目。这方面甘肃、陕西的经验很深刻。
三是由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在实施工程中,充分利用长江上游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的优势,在进行重点治理的同时,对中轻度流失区实施大面积的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费省效宏,事半功倍,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了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四是由部门单一管理向行政、经济、法律、社会多元化管理转变。在组织开展“长治”工程时,积极转变思路,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激励机制,依靠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各部门参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第三,坚持技术创新,为“长治”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长江上游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长治”工程有针对性地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成功模式,构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如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以抢救耕地资源,防止土地石化、沙砾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进行立体高效农业开发;嘉陵江中下游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完善坡面水系配套,大力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三峡库区改造侵蚀劣地,发展经济果林,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移民环境容量;陇陕土石山区优化资源配置,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加速荒山绿化美化;丹江口库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区域经济,保护植被,减少湖库泥沙淤积等。
同时,“长治”工程实施中,大力推广了坡面水系、集雨节灌、生物护埂等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组建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进行了重点支流和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先后发布了全省(市)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实践证明,“长治”工程多年努力探索的技术路线是正确可行的。
第四,坚持依靠制度,实现对项目的严格管理,这是顺利实施“长治”工程的重要前提
严格规范的项目管理,一直受到办公室和各省(市)的高度重视。从委员会办公室到各省、各县都制定和完善了从立项、检查验收,到预防保护、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使项目管理有章可循。在工程实施中,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农民投工承诺制、项目监理制、项目配套承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防治新格局。基本做到了工程建设实施有规划,施工有小流域措施设计,各项措施落实到地块小斑。检查验收随机抽查,到现场、下地头,实地对照核查措施与图斑。这套管理方式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工程实施情况,保证工程确实按照设计内容和要求进行实施,保证了资金正确使用。
以上四条宝贵的经验,是七省(市)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十七年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些既是长江流域的宝贵财富,也对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既坚定了进一步搞好长江水土保持工作的信心,也坚定了搞好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信心。因此,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和发扬。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又好又快的推进“十一五”期间“长治”工程建设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明确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九大任务之一。把水土保持列为生态保护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工程建设新局面,是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解决水土资源严重流失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将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有效解决温饱和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更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全流域有近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近1.5亿亩坡耕地亟待治理。尤其是这一地区基本位于我国一、二级台阶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居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而且造成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
因此,各地应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长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加大水土资源保护的力度,确保经济发展耗用水土资源不超过其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实现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
这次会议上,张中伟主任委员代表委员会提出了“十一五”“长治”工程的目标任务,接下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全面贯彻会议精神,齐心协力,抓好落实。对此,希望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依法加强监管力度,遏制新的水土流失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上游是全流域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和中下游防洪安全至关重要。但上游地区公路、铁路建设和矿产开发等开发建设水土流失问题形势严峻,尤其是水电开发,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对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在开发的同时做好预防保护工作,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开发的力度与进度,保护好珍贵的水土资源。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区,要依法严格禁止开发建设活动,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各级水利部门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进一步依法加强监管力度,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府的支持,加大对法律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要加强同相关行业部门的协作,组织开展联合检查活动,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
第二,进一步抓好以“长治”工程为龙头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作
“长治”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土保持工程,也是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目前,“长治”工程也是国内投资最稳定的水土保持项目。年水利基建投资由最初1989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目前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长江流域年投资也由最初的15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此外,在“长治”工程范围内还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的稳定连续增加,有力保障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一期一期的实施下去。
为此,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基建管理要求,进一步实施好“长治”工程。首先要抓好工程建设管理现有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严格检查验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其次是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优先安排梯田、坡面水系、水源等建设内容,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增产增收创造条件,使群众能够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三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四是巩固工程治理成果,明晰产权,责任到户,强化管护,确保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在项目管理上四川的做法值得学习。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已于最近启动实施,项目区涉及37个县,其中22个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的一半。这四个省(市)都是第一次实施水土保持外资项目,世行和欧盟也是第一次以联合融资的形式在中国共同投资开展水保治理项目,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必须充分认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按照国家、世行及欧盟的要求,借鉴其他外资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健全项目规章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和指导,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同时,要切实抓好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丹江口库区的水质,改善库区周边及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省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防治工作,减少入库泥沙,控制面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
第三,进一步发挥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长江上游水热资源优势,把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作为“长治”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要积极辅助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把人工治理同生态自我修复结合起来。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增加群众收入,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要科学合理安排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对于粮食、水果的主产区,应尽可能地进行人工治理,提高产出水平;对于远山、陡坡等生态用地,应尽可能封禁起来,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凡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都应出台禁牧令,凡是治理过的小流域,要严格禁止陡坡开垦。
第四,进一步发挥各级水保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
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手段予以推进。希望各级水保委员会能够进一步加强领导,发挥协调作用,借助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按照“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职责,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目前还没有成立或恢复水土保持协调领导机构的地方,希望能尽快成立,发挥作用。云南、湖北等省水保委员会比较完善,值得借鉴。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当好政府参谋,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与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长治”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生态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机制,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力量。工程建设要坚持参与式管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变“要我治”为“我要治”。要在巩固和发展户包、租赁、拍卖的基础上,按照“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以及兼顾社会公平的原则,完善有关激励机制,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大户治理和其他社会成分参与治理开发。同时,长江流域有许多水电站、矿业等,效益不错,但电站库区或矿区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希望各地积极借鉴重庆市从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的做法,积极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探索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拓宽水土保持投入渠道,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力度。
以上5个方面的工作确实很重要。但要又好又快地推进“长治”工程建设,还应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需要委员会办公室和各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储备,力争“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有增加、工程建设有新发展。
各位委员、同志们,“长治”工程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7年连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相信,“十一五”期间,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领导苦抓、群众苦干、部门苦帮”的“三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工作,“长治”工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