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助理刘其文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9-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9月)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省黄河流域1999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简要汇报如下:
一、1999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1999年以来,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部、黄委会及其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坚持不懈,狠抓落实,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1999年以来,我省黄河流域各地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项目为龙头,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9~2004年,全省共投入5.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近4万公顷、营造水保林12.6万公顷、经济林5.2万公顷,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83万处。这一时期成为我省历史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投入多、治理步伐快、治理规模大、综合治理程度最高、治理成效较好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精品小流域,有33条小流域、5个县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
(二)黄河水保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伊洛河重点支流郑州、洛阳、三门峡项目区、郑州邙山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和一批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截止2004年底,重点支流项目区完成综合治理面积近200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600多公顷、营造水保林1万多公顷、经济林3800多公顷、果园1700多公顷,新建淤地坝107座、谷坊1100多座、水窖1000多座。郑州邙山水土保持生态园区通过山、水、林、路、园、亭、台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展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效果,成为郑州市绿化、美化的亮点工程。
(三)淤地坝建设进度加快、质量提高。2004年,黄委会安排我省5个小流域坝系的建设任务,小流域坝系所在的5个县(市)都非常重视,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建设法人。如灵宝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管理局”,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工作。为保证淤地坝建设的质量,骨干坝均委托具有工程招投标资质的中介单位进行施工招标,由黄河监理公司统一进行工程监理,严格按照“三制”进行建设。2004年度安排我省的13个骨干坝、21个中型坝、31个小型坝均在汛前高质量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并在今年“海棠”风暴带来的大强度降雨中得到了考验,起到了很好的滞洪拦沙作用。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按照水利部的治水新思路,我省抓住近几年降雨充沛的有利时机,在植被较好、人口相对较少等具有生态自我修复基础的地方大力推行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贯彻“以建促封”、“以改促封”的指导方针,在项目区先后建设了水源、基本农田、舍饲养畜等配套工程,与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能源开发有机结合,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全省在近两年内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90多平方公里。栾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封育保护,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制定乡规、村规,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通过封禁治理和一系列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五)“四荒”开发治理取得新成就。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积极推行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新机制,进行农村“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社会办水保的格局逐步形成。截止目前,我省黄河流域已经落实“四荒”治理开发使用权的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其中已治理开发面积达到200多万亩。三门峡市全市“四荒”资源面积275万亩,全部进行了改制开发,参与开发的户数达2.6万多户,已经得到开发利用的“四荒”资源达到231万亩,占84%。
(六)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完善法规制度、健全执法体系为保障,以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为重点,以加大宣传教育、查处违法案件力度为手段,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我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正在走上“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新阶段,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全省从1999年审批1个水土保持方案,增加到2004的16个,今年上半年已达23个。全省先后查处了“洛三”、“洛界”高速公路水保违法案件和“三门峡神火碳素集团”等拒不履行水保法定义务的大案要案,有效地促进了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据统计,“十五”期间, 我省黄河流域共查处各类水保违法案件658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6份,征收水保规费2283万元,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7.2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
(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省综合运用“3S”技术,先后两次完成了全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任务,并依据省水保科研所及七个水保实验站近20年的土壤侵蚀与观测方面的基础资料,对我省水土流失进行了科学、翔实、准确的调查,建立、完善了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和图形属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施方案》,为我省下一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200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将“3S”技术应用于“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郑州邙山生态园”项目的水土保持规划,得到水利部的肯定和表扬,并于2002年7月组织全国流域机构和部分相关省市在郑州邙山召开了“3S”技术现场展示会,推广了我省经验。
(八)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济源市是我省唯一被列为国家城市水土保持试点的城市。该市成立了领导组织、完善了配套法规,并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五创建”(创建国家水保示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目标;建立了水土保持工作报告制、领导任期内目标考核制和工程项目审批制;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宣传活动,举办了“创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建山川秀美新济源”征文活动,编印中小学生水土保持知识教育读物,并结合团中央、水利部开展的“保护母亲河活动”,建立了济源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基地等;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水保示范路等六大城市水保亮点工程,在全市开展了水土保持示范单位、示范小区、示范工程评选活动。2003年,济源市达到了城市水保试点的各项指标,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检查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我省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国家的水土保持大政方针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水土保持工作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各项目县都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办公室”,由主管县长牵头,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新安县确立了“水保立县”的新理念,始终把水保工程建设作为兴县富民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主持召开水保工作会议和现场会,县党政主要领导经常到水保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资金、机械等实际问题,保证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二)抓重点项目、带动面上工程建设。我们高度重视重点工程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加强重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狠抓了精品工程建设。如洛阳偃师市虎头山生态园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城郊生态型示范园,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我们及时总结这个重点工程建设的典型经验,并组织条件相似的县市进行学习,积极向全省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黄河流域的邙山、孟津、孟州、洛阳郊区等县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并在建设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水保搭台,政府导演,社会各界合唱一台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路子,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各地为了使水保工作在新形势下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开发和建管机制。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通知》,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河南省拍卖“四荒”使用权的意见》,大部分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实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使我省“四荒”治理开发工作逐步规范健康发展,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四荒”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我省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
(四)狠抓前期准备工作,为工程建设奠定基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后,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上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多方位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组织更合理、治理更科学,成果更显著。近几年,我省在及时编写完成《河南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支流项目和重点小流域项目的初步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认真搞好重点项目和淤地坝的技术培训工作,从而保证了我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为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几年来,我们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规章制度。《行政处罚法》颁布后,我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修改《河南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并对河南省水土保持“两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具操作性。二是继续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从配备执法人员、执法装备、技术培训入手,不断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持证上岗制、岗位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在我省黄河流域形成了一支思想作风、业务水平过硬,反应迅速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三是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完成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公告、开展人为水土流失普查、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队伍,保证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方案编报、审批顺利开展。四是加强了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横向联系。先后与省发改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厅、交通厅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有关规定,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并联合省环保局、交通厅进行了执法检查,从源头上防治水土流失。
三、“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设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河道泥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预防监督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及执法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二是加强行业管理。切实抓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及 “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工作,做好水土保持设施的竣工验收。进一步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率,特别是提高中小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率。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防止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带动面上治理工作。在做好重点支流第一期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第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在治理中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特别是微积水工程建设力度,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水利水保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三)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一是要抓好栾川、宜阳两个生态修复县试点工作,总结不同类型区生态修复的不同模式和主要措施,为大面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探索有效途径。二是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已编制的《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尽快分期分批落实任务与措施,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使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健康有序地推进。三是及时搞好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四)小流域坝系建设工作。加大对淤地坝工程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淤地坝建设的认识。按照水利部《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成立淤地坝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积极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公示制,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主体,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责、权、利,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当前,要高质量完成我省在建的5个小流域坝系的建设任务,并做好验收后的运行管理工作。
(五)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尽早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尤其是列入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市级分站,必须有各级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机构和法人代表。建设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泥沙侵蚀测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适应水土保持监测这项新工作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结合我省实际,向会议提两点建议:
(一)恳请将我省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上游2200平方公里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列为国家重点治理范围。该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降雨集中,属黄土高原多沙区,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中度以上侵蚀强度占总面积的70%,平均侵蚀模数达45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上,局部高达8000多吨/年•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近1500万吨,直接影响着两个水库的使用寿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我省已编制完成了《河南省黄河小浪底上游水土保持规划》,并逐年开始实施,但由于资金缺乏,进展缓慢,请求列入国家重点治理范围进行扶持,加快治理进度。
(二)恳请将淤地坝工程建设列入国家计划。我省境内黄河干流长711公里,流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直接入黄的一级支流众多。由于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直接入黄,对黄河的危害更直接、更大。建议将我省淤地坝建设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大小流域坝系的建设规模,减轻泥沙对水库和黄河干流的淤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