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9-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黄河流域内蒙古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雷·额尔德尼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青海省隆重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以及各史弟省区多年来对内蒙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作简要汇报。
一、着力抓的重点工作
内蒙古横跨“三北”,位于黄河、辽河、娕江、海河等四大水系的中上游或源头,是祖国北方最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各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的基础,也是京津地区乃至“三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1999年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我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做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每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50万亩以上,截止2004年底,我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2亿亩,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的11.8%;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禁牧、休牧面积达到6.1亿亩,沙漠化扩展率由1999年前的0.87%下降为0.25%;京津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强度逐年减弱。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说明我区的生态状况已经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喜人局面。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我区黄河流域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国家和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1.14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3.63%。1999年以来,我们以重点治理项目为依托,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累计新增治理面积1425万亩。6年来,国家对我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相继实施了治沟骨干工程、砒砂岩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国家八大片重点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等一大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我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淤地坝建设初见成效
2003年水利部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列入近期实施的“亮点工程”之后,我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利(水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从去年以来,根据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避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我们把建设重点放在了多沙粗沙地区,按小流域坝系组织实施。在工程布局上,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到淤地坝建设与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相协调,沟坡兼治,综合治理,发挥了工程的整体效益。在工程管理上,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骨干坝建设全面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和合同管理制。中小型淤地坝建设明确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严格实行建设监理资金报账制。各地对淤地坝建设推行了工程建设的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到2004年底,我区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建设规模达624座,总投资23454万元。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川掌沟、范四夭、阿不亥、花亥图、合同沟等沟道坝系建设,成为全区的示范工程,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我区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推开。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克服了干旱、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狠抓工程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17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我区的任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我区生态建设步伐,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生态修复形势喜人。
1999年以来,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行封山、禁牧、休牧、轮牧等政策措施,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为了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全区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移促封”等形式,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基本农田、饲草料基地,推行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措施,较好的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大范围封育保护创造了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黄河流域实现了由单纯依靠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结合的转变。建设和保护的同时加强,使全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快恢复。一些地区实施禁牧之后,草场 植物群落由过去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20%提高到70%。通过建设小微型水源工程,进行人工种草,促进了大面积封育。从我区黄河流域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仅能够大面积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强度,而且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恢复生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五)监督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1999年以来,我区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认真履行《水土保持法》、《自治区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所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从宣传教育入后,以预防监督体系规范化建设为中心,以依法行使审批、监督、收费“三权”为重点,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保护执法工作。2002年,自治区水利厅与自治区发改委等8个厅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加强与发改委、国土资源、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协调,狠抓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与审批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主要体会
在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途径。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自我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成熟的技术路线与生态修复措施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三是尊重群众意愿,走治理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与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把监督保护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五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治理步伐。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健全项目审批制度,规范运行程序,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监督检查。
六是重视和加强前期工作。认真执行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扎扎实实做好前期工作,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注意引进、吸收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是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有效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内蒙古的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生态状况仍然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我区自然气候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治理难度大。二是一些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不足,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四是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三、今后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努力实现改善生态、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些,首先,要搞好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界人士参与治理,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利;其次,要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规,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人为破坏;第三,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四,要控制人为因素的影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五,要搞好水土保持规划,加强前期工作;第六,要加大水保的投入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第七,要积极开展水保科研工作,广泛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科技进步;第八要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同志们,这次会议我们收获很大,我们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向兄弟省区学习,加快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步伐,为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