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维:加强水土保持,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何乃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洪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力度,所增加资金投入是空前的,大力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找国历史上形成的生态赤字大,在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多,在一些地区生态仍在恶化之中,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奋斗。
1、清算生态赤学
1.1据水利部2002年1月《全国水土流失公告》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同第一次遥感调查相对比,全国风蚀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8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末的191万平方公里,10年间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的风蚀面积由9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2平方公里,强度以上的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不仅风蚀面积增加,侵蚀强度也升高。全国水蚀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79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165万平方公里。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蚀面积仍在增加,由10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7万平方公里,增加3万平方公里,增加3个百分点。风蚀面积甘肃、新疆两省区增加严重,增加量高达10%左右。水蚀面积增加的省区是“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
1.2四川省水土保持的好坏,关系到长江水文变化和生态安全。据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第3次遥感调查同第1次遥感调查数据相比,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约6000平方公里,盆地周围山地和川南、川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3今年我参加了钱正英、李文华院士主持的“东北水资源”项目林业组赵黑龙江、内蒙古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发现,本来东北地区生态本底良好,但是由于森林过伐、草地过牧、水资源利用只顾经济用水不顾生态用水,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完全得到遏制。林区洪水灾害增加、火灾连年。沙化土地扩展,年平均增加近2万公顷(1994-1999年)。东北三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800万公顷。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002年比1986年增加59%。黑龙江、吉林两省黑土厚度由开发利用初期70-100厘米,下降到现今的30-50厘米。湿地萎缩严重,黑龙江省至2000年,50年间减少61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2.2万顷。扎龙湿地上游修水库,剥夺了向扎龙湿地输水来源,致使扎龙湿地萎缩。吉林向海湿地核心区湿地面积已经减少50%。大兴安岭林区内的森林中的湿地很多干枯,发生风灾。生态赤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很大。森林过伐,可采资源枯竭,造成林业企业“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至今尚未解决。对水土流失要清查清楚,历史形成的欠帐有多少,新生水土流失有多少。
2、防治新生水土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历史上造成生态赤字很大现在尚未还清,现今更要重视防治新生的水土流失。
2.1以江西省来说,每年新增加的水土流失面积达5.33万公顷,相当于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1/3。所产生的泥沙流失量达3000万至4000万吨,相当于全省年土壤侵蚀量的20%,仅采矿一项所产生的泥沙流失量,每年就达500万立方米。有的将这些砂石直接倾入河沟,加速了河床淤积。
2.2福建省在2002年对工程建设的土壤侵蚀状况对全省进行了调查很重要。调查结果全省工程侵蚀面积达16671.36公顷,年产生弃土砂石渣达3000万吨。泉州、龙岩、三明、南平、莆田、福州等地区很严重,以泉州最为严重,泉州地区工程侵蚀面积占全省总工程侵蚀面积的三分之一。按分项说工矿业生产开发造成的土地侵蚀占73.6%,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土地侵蚀占20.1%,交通建设造成的土地侵蚀占9.8%,还有采石取土、农业开发也造成一些新的水土流失。多数在开发建设中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率仅占45.4%,不足半数。严重者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监督工作。
2.3山西省晋城市煤炭、采矿、修路三项开发建设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12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 .8%,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6. 1%。露天采矿区,对土地岩石扰动不仅在地表,而且深入地层几十米至数百米,矿区大部分变为裸地,水土流失剧烈,露天矿排土场头几年每年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高达1.54-3万吨。传统的现代化建设项目,用高度机械化的挖掘施工工艺和高能量的爆破技术,如境内的西气东输工程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年侵蚀模数比一般最大的侵蚀模数大两倍以上。境内晋阳高速公路在修建中导致山坡失衡,引发严重的重力侵蚀,从1996年开通至今,年年发生滑坡灾害。阳城县洞凹自然村,采矿废弃区引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4据我在考察中发现在生态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生态修复问题。以预防为主,在生态脆弱、地广人稀、有适量降水、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对植被封育保护、封山禁伐禁牧,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促进植被自我修复的能力,取得了水土保持效益提高的功效。但是对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来说,一般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植物生育缺少种源,还是应以人工植被建设为主,封造结合。我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带看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比较好,但是坡面上仅仅是封育,效果不佳。
我在长江流域经常看到很多马尾松林,可以说远看满山绿,近看树下祼地泥土流。树下缺少地被物,这样的森林也是不能起到保持水土地作用的。营造生态公益林以针阔混交林为好。
退耕还林中有很大的比重是退耕后栽种了果树和经济林,也不例外应当有水土保持措施。据安徽省歙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在30°的陡坡地上建的桑园,多年平均侵蚀数模达1066吨/平方公里•年,最大达4648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如采取等高间种密植的茶树带就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使土壤侵蚀量达到允许值之内。
3、加强水土保持,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在规划、设计、施工一系列技术国家标准中是最完善的,效益也是最好的,现今要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将水土保持提高新的更高的层次。
3.1.1过去水土保持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现在向大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国家和社会最关心是水土保持对长江、黄河的减沙效益。目前由于方法不一致、资料运用不一致或基础资料不完善,其减沙效益核算精度较低,不同方法所核算的结果差别大。如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减沙量,70年代水文法为2.08~2.75亿吨,水保法为1.58~2.58亿吨;80年代水文法3.20~4.48亿吨,水保法1.34~3.24亿吨;90年代水文法3.16亿吨,水保法2.70~2.90亿吨。应当以大流域为尺度,不仅编水土保持规划,而且要制定水土保持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防治的技术性规程,统一评价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科学方法。江西省1983年国家重点治理区仅列入一个兴国县,其实江西省东南部很多县水土流失都很严重,应当将江西五大河流上中游进行全面的水土保持建设。
3.1.2过去水土保持主要是防治土壤侵蚀,而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很少考虑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水资源的利用应该重视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要保护、调蓄,不仅对水仅仅看成是土壤侵蚀动力之一。
3.1.3过去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仅提出防治崩岗的技术规范。应该将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的泥石流、滑坡等纳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内。
江西省实施的“山江湖工程”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能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能不断的发展与提高。
3.2要转变边治理边破坏的现状,对新造成水土流失的状况加强监督执行。
3.2.1要制止退耕还林又破坏新植树木复垦的现象,制止在陡坡土地开垦的现象。 3.2.2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和城市发展开发工程水土保持的监督。凡涉及动土石方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申报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将“三同时”制度落在实处。
3.3将水土保持工程同扶贫工程结合起来,将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工程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将水土保持的建设资金落实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效益上,落实到农民取得的收益上,不要修立纪念碑和形象工程。
3.4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可以试行业主承包工程的形式进行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有一些如水库、淤地坝、拦沙坝、谷方、蓄排水工程等技术性较强,工程效益核算,都不是农民能做的,需要建立生态工程建设的专业队伍,由多种经济成份组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可以跨县、地区经营,承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3.5目前生态工程建设存在多项目并存,如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需要由各级政府主持制订全面的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用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和原则协调各部门的行为。我建议国家应考虑成立一个生态建设统一领导的行政管理部门。
近十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国家资金投入和治理效益均超过历史的总和,今后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改变中国的生态面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实现的。
参考文献:1、熊明彪等 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刍议。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3月2、左长清 江西省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及防治对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9月3、王维明等 福建省工程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9月4、郭建举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山西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9月5、吕万民 防治陡坡桑园严重水土流失的种植模式探讨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9月6、朱金兆等 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