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

朱俊凤: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建设进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议上的讲话——国家林业局 朱俊凤
 
很高兴参加这次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议,刚才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报告与发言,深受启发。下面,就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有关情况,向大会作简要报告,供参考。
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状况,控制水土流失,构筑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林业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
一、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始终坚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确立,国土绿化驶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近年来,造林速度更是明显加快,2002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首次超过1亿亩,2003年又达到1.6亿亩,实现一年推进一个百分点的目标,今年1~7月底已完成造林8630万亩,占全年计划任务的75%。森林覆盖率已由 20世纪 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90年代末的16.55%,森林总面积扩大到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25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从1978年开始,国家先后大规模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等一批林业生态工程,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了集中治理。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林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有的17个林业工程项目系统整合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并经国务院批准,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六大工程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成为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航空母舰”。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减缓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势头,大部分的工程区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减轻,土壤侵蚀量有所减少,许多河流由浊变清,河床明显刷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几年来,已使近6000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被绿色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天然林保护、长江等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得治理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2%,2003年长江干流含沙量减少了50%以上。“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黄土高原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沿海防护林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600多万亩。太行山区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200~2030吨/平方公里降低到800~1900吨/平方公里。
(三)林业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资源,提高了林分质量,丰富了区域动植物的种群,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目前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1405个,总面积16亿多亩,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鹤、兰科植物等一大批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
(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保护的同时,还有效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名优经济林基地不断扩大,林产加工业蓬勃发展,森林旅游方兴未艾,林业建设已经成为部分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一大批农民靠发展林业脱贫致富。“九五”末全国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355.47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26倍。全国经济林年产量达到67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6年来,退耕还林已使全国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九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中外游客2.78亿人次,有效地壮大了地方经济。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林业建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林业以维护良好的生态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比提供木材的贡献要大得多、重要得多、长久得多,林业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设完善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拓展了林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由采伐天然林转变为主要采伐人工林。分布于长江、黄河上游和东北、内蒙古林区的天然林是国家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在遏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从2000开始,正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长江、黄河上游的天然林已全面停止了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年调减木材产量1900多万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资源迅速回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国家加大了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力度,促进了木材采伐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木材供需矛盾,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是由毁林开荒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是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2/3来自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六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亿元,完成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2.85亿亩,陡坡耕种、毁林拓田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平均增加了2个百分点,工程区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四是对森林生态效益由无偿使用逐步向有偿使用转变。森林巨大的外部效益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国家从2001年起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在全国开展了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标志着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促进了试点区森林质量的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性得以充分发挥。
五是由部门办林业转变为全社会办林业。全社会生态意识普遍提高,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林业发展的活力全面迸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尽责率不断提高。部门绿化广泛开展,参与部门越来越多,绿化速度越来越快。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各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非公有制林业如火如荼。
我国林业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分布不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仍在加剧,整体生态形势依然严峻。三是人口、经济高增长对森林资源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仅按现在年均森林消耗量3.7亿立方米计,今后五十年,我国森林资源消耗量至少需要185亿立方米,为现有森林资源总量的1.6倍。四是对森林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不够到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仅第四和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全国就有1.62亿亩林地被征占用或改变用途。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林业生态建设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维护生态安全,满足全社会对林业快速增长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不适应。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国土绿化任重道远。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总结五十多年来林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林业建设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与实现秀美山川、维护生态安全的要求差距太大。落后的林业生产力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只有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实行跨越式发展,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林业的要求。
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第一步,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4%,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第二步,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第三步,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面貌,实现山川秀美。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重点工程建设与全民搞绿化有机结合,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是带动林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形式造林,是国土绿化的基本方针。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六大工程为主体,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并举的方针,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国土绿化生产力布局,不断加快国土绿化的进程。
(二)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不断加大生态治理的力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我们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国土绿化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及重点江河湖海流域等,要把改善生态状况放在首位,以防灾减灾为目标,加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力度,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提高覆盖率,为西部大开发和江河湖海的安全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水热条件较好的优势,加速平原绿化、荒山绿化,努力提高绿化覆盖率。东北等森林资源分布集中的地区,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促其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
(三)活化机制,不断增加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原动力。机制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加快林业建设的关键。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各地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营造林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继续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建立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实维护利益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二是要加快林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吸引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三是要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扶持力度,制定配套的措施,切实保护营林者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政策。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速度,但与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林业和生态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给予资金保障。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各地纷纷出台了加快林业的各项政策,今后,要进一步抓好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灵活运用经济杠杆,吸引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领域流动。
(五)强化科技,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发展,要靠政策、靠投入、靠机制,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学技术。一要继续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当前,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好优良乡土树种筛选、难造林地区造林技术、低效防护林改造等一系列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全局的关键性问题。二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精选适用技术,重新组装配套,全面推广应用。三要加大培训的力度。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分级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营造林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依法治林,巩固林业建设成果。新时期林业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要加快林业立法,使林业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认真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和《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继续深入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是各级林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林业局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努力,加快国土绿化,致力生态改善,为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