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7-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本报讯 (记者 孙永平 王凯)7月3日,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京正式启动。水利部部长汪恕庄出席启动仪式并提出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主持。
汪恕诚强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环境承载能力。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中国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一定要走自律式发展道路,通过自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自律式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资源承载能力。
汪恕诚指出,在生态问题中,水土流失是最大的问题,涉及的面最广,我们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待水土流失问题,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此次考察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提出的生态自我修复比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各地正在积极开展一些试点,通过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目前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汪恕诚期望此次科学考察能够进一步提出解决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框架。
汪恕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势必对生态产生影响,关键是如何保护。保护生态就是要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当今发展中的最大命题。当前遇到的许多热点问题如水电开发等,实质上都是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问题。总的趋势是,社会越发展,生态问题就越重要。要从保护生态的视考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发展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二是要处理好工程和制度的关系。我们一些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志习惯于通过工程手段解决问题,这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是必要的。但就可持续发展而言,当前我们特别强调通过制度的变革、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工作目标,这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制度的建设、管理体制的改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求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工程和制度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技术可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有些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但对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往往考虑不够。比如生态移民问题,从技术上讲,人撤出来后实现生态自我修复,效果很好,但如果对移民的生产手段。生活手段等社会问题考虑不够,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生态移民要慎重,一定要合理规划。在技术上可行,同时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带来的相应社会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四是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某些措施在局部是可行的,但从宏观上、从全流域来看则是不可行的。一项措施的利弊,需要站在总体、全局的高度全面考虑和把握,不能顾此失彼,尤其不能关注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据了解,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受到我国知名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直接参与考察工作的两院院士多达对位。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生产单位的200多位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将组成8个专题考察组和3个专题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半的科学考察研究。
这次考察的目的在干通过科学考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客观评价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现有防治技术路线及工程实施效果;全面总结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更新理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提出我国主要类型区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标准、技术路线和方法;明确加快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建设工作,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进一步唤起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对策。
据悉,科考行动还将采取科学家、基层技术人员、公众与媒体互动的形式,搭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水土保持知识,以唤起全社会对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