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名录

中科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4-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科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负责人:赵文智 电话:0931-4967137 E-mailzhaowzh@lzb.ac.cn
联系人:张智慧 电话:13993678736 传真:0936-5561827 E-mailzhihui@lzb.ac.cn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中科院寒旱所 邮编:730000
基地地址: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五里墩村
占地面积:51hm2 接待时间:每年的3-10月份 开放天数:120天/年
一、基本情况
1.   基础条件
中科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简称临泽站)隶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科技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网络(CNERN)联网的国家级野外台站,也是水利部第一批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临泽站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区域上代表了我国西北干旱荒漠绿洲风沙区。园区横跨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荒漠和人工绿洲景观交错,荒漠区沙丘起伏,绿洲区地势平坦。天然荒漠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为主,人工灌溉绿洲区则有轻微的水蚀和次生盐渍化发生。
 

临泽站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五里墩村(100°07´E,39°21´N,海拔高度1384m),距离张掖市60公里、距离临泽县城30公里,交通便利。 
临泽站园区总面积51hm2 ,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3300多m2;主要建筑物包括专家公寓、实验室、科普和培训中心、观测房、职工宿舍、研究生公寓、厨房和餐厅、浴室等,各建筑物的功能定位明晰,区内水、电和网络等工作和生活设施配套基本齐全,能满足80人同时驻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进行培训学习,可举办100人左右的教育培训或学术会议,可供160人左右同时观摩园区。现有各类仪器设备50多台(套),原值600多万元,运行在站区的野外观测场和实验室。
2.   基本功能
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漠与绿洲之间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和砾质戈壁。上世纪七十年代,流沙威逼绿洲,已向古城内推进近5km。为了制止流沙入侵生产、生活区,解决和减轻沙患威胁,临泽站在原临泽县平川公社三一、平川、五里墩大队农田北缘和一工程滩的沙漠、戈壁地段建立防沙治沙样板工程,最终使得示范区域内宜治理的5万多亩沙漠化土地全部得到彻底根治,并向长城外推出近5km,建成了“一工程村”和“壕洼村”二个稳定高产的新绿洲村,三十年多来的收益是总投资的20多倍。
园区建设中形成“河西绿洲防沙治沙和沙荒地改造利用”模式研究成果获得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原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来自美国、德国、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埃及、叙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先后来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治沙样板区考察交流并给予高度评价。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著名生态学家Lindsay Stringer(2008)在国际权威期刊《Front Ecol Environ》发表的一篇综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行动的文章中认为临泽绿洲沙漠化防治模式和成果是国际绿洲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被水利部正式命名以后,坚持科学规划,提高示范园区科学性、先进性。依据已制定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园区正在逐步建设4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功能小区,包括绿洲外围防沙技术示范小区、绿洲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小区、绿洲水土保持节水措施示范小区和科普教育小区。
在科研业务方面,临泽站除承担CERN和CNERN野外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以外,2006-2010年,临泽站共主持承担和申请到各类项目(课题)50多项,总经费达230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项、其它类别项目(课题、专题)23项。这些研究项目(课题)的开展,不仅提高园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和防治水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科研成果方面,2006-2010年,临泽站固定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共 180 篇,其中:SCI、EI收录64篇、CSCD收录106篇、其它如会议论文等10篇;主、参编专(译)著4部。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
3.   教育功能
园区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人员为临泽站现有的固定科研人员,共15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10人,有5人为博士生导师,3人为硕士生导师。2006-2010年,临泽站进站博士后4名,培养研究生54名。其中毕业(出站)40名、在读(在站)18名;研究生中博士生43名、硕士生11名。培养的研究生中先后有13人(次)获各种助学奖励,研究生在读期间主持或者申请到各类研究课题/专题8项,总经费达100万元。同时,临泽站通过已有的实践,正在为水土保持科普活动编制培训材料,完全具有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专业领域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园区的教育实践活动采取科普讲座、现场观摩、科学实践和夏令营分段开展。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①       绿洲荒漠景观:通过对内陆河流域荒漠和绿洲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等基础知识的通俗讲解,让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内朝夕相处的典型自然景观有个全新的认识;
②       水土保持科技美工展板: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展览室布置有图文并茂的美工展板,是对园区概况、基础条件、科学研究、教育功能等诸多信息的浓缩,通过聆听专职老师讲解,让学生对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有个初步印象;
③       水土保持科普网站:以科学普及为核心和宗旨,以高水平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用FLASH、图片和浅显易懂的文字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土保持等基础知识,访问地址:http://www.careeri.cas.cn/kxcb/
④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带领学生观摩园区内的荒漠人工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荒漠小气候梯度自动测量系统、荒漠植物蒸腾耗水测量系统、粉尘监测仪、水土分析化验室等监测仪器和设备(施),揭开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监测的神秘面纱,培养他们投身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志向;
⑤       水土保持样板:由园区老中青几代科学家经过多年实践独创的“临泽绿洲沙漠化防治模式”,有效地遏制了临泽绿洲外围流沙的推进,解决了沙区土壤风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命题,是国际绿洲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通过带领学生观摩园区创建的防沙治沙样板带,在帮助他们认识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和体系的同时,让他们懂得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
⑥       节水农业示范:地球上要是没有水和水资源就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也就没有人类,通过向学生灌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水的知识,特别是水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帮助了解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与匮乏,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逐步树立他们的节水意识和观念。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地方政府和项目协作单位等组织干部群众来园区参观学习和实地观摩的人数超过200人(次)/年,利用科技宣传周、植树节、防治荒漠化日和环境保护日等活动,使地方中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的人数超过1000人(次)/年。
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建活动和科普实践活动,已经被国内众多媒体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参与相关报道的媒体包括中国科学院网站、甘肃日报、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网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网站、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网站、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网站和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网站,其中临泽站Web页面访问地址:www.linze.ac.cn
4.   管理体系
临泽站现有的管理机构如下:
 

临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经过多年的运行,在不断总结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园区岗位责任与考核制度、园区常规监测管理制度、园区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园区后勤保障制度、园区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针对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特色主题由专人负责主讲,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整个活动过程的服务规范,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临泽站的业务核心是认识自然界,属于环境友好型野外台站,科研业务中无妨碍公共安全的设施(备)和危险性废弃物等,因而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观摩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参观人员对观测设施(备)的影响,为此临泽站经过多年的运行,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台站安全制度、措施和预案,有力地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了专门的安全保护人员,设置了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需要动手操作实践的选择基础性和适宜初学者的浅显内容,并由专人先行讲解相关的操作程序和现场示范以后,才由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此外,园区通过多年的运行服务,具有简单的医疗救护能力,备有常用的应急药物(如轻微创伤、解暑、蚊虫叮咬等),到平川镇医院的应急距离约5Km左右。
临泽站的运行机制遵循“园”、“站”一家,以“站”带“园”,以“园”推“站”,共同运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投入保障方面:一方面主管部门每年拨付临泽站一定的运行经费,可以满足园区日常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劳工薪酬以及水电燃料动力等基本的办公支出;另一方面,针对区域资源环境的科学命题,临泽站通过申请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国家或者地方会投入一定的研究经费。
依据临泽站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办法,园区已为教育实践活动设置专职管理人员2名,对于大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提出申请后和园区安排接待日期前,必须向地方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园区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汇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园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保障园区开展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
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1. 开放时间
每年的3-10月份野外站运行期间,以5月份第三周的“科技活动周”和中小学生暑期的夏令营为主要开放时间。此外围绕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纪念日不定期开放,亦可为服务主体在预约的特定日开放。
2.   开放天数
平均每年开放天数120天,接待1次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
3.   活动形式
科普讲座、现场观摩、科学实践和中小学生夏令营。
4.   活动规模
科普讲座和现场观摩每次100人左右;科学实践每次50人左右;夏令营每期25人左右。
5.   活动方案
以资源环境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普及为主线,围绕天气现象、干旱区气候与环境、水资源、节水农业、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主题,向中小学生宣讲和揭示地球科学的奥秘。
①       科普讲座:通过向孩子灌输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提高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的认识,逐步树立他们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画板或者实物展示等,教学过程中穿插提问与答疑,适合1-3年级学生;
②       现场观摩:带领学生参观台站生态环境要素野外观测场地和室内分析实验室,注重现场讲解和实地查看相结合,从理论向实践过渡,解惑释疑,寓教于乐,现场互动问答,鼓励学生广泛开展主题讨论,以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适合4-6年级学生;
③       科学实践:通过对野外台站水、土、气、生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业务的现场开放,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入学生动手操作训练,讲解在先,实践在后,让学生在现场完成生态环境要素野外测量或者样品的室内分析,真正实现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为有浓厚兴趣或科学发展潜质的中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体验机会,适合7-9年级学生;
④       夏令营:园区将聘请训练有素、专业热忱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出能培养孩子潜能的相关课程,以体验农家生活和野外生存训练为主,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关心别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能力。适合4-9年级学生。
6.   活动效果
通过挖掘国家级科研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形成基础教育与科学实践的合力,普及科学常识,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