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名录

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4-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负责人:陈云明 电话:13619250234 E-mail:ymchen@ms.iswc.ac.cn
联系人:姜 峻 电话:15129183066 传真: E-mail:jiangj@cern.ac.cn
通讯地址:陕西省、安塞县墩滩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邮编:717400
基地地址:陕西省、安塞县、墩滩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基地面积:75hm2 接待时间:8:30-11:30;14:30-17:30 开放天数:150天(5月—9月)
一、基本情况
1. 基础条件
安塞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城城郊,地理位置为东径109°19''23″,北纬36°51''30″。离红色之都延安30km,毗邻安塞黄土风情园,包茂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倚园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该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梁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在土壤类型上处于黄绵土与沙黄土交错区;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植被类型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干草原过渡的森林草原区,同时又是典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样的土地类型对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和科普展示具有典型代表性。
2. 基本功能
园区规划与分区合理:完成“山地试验场规划”和“川地试验场规划”。其中山地试验场规划分为林草植被水土保持效益观测区、农田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效益观测区、地形因子(坡型、坡长、坡度)影响水土流失观测区、农田生产力提高综合观测区、坡耕地长期施肥土壤质量观测区、退耕还林人工促进植被恢复试验区、植被恢复CO2/H2O通量长期观测区等;川试验场主要分为优良农作物品种引种试验区、农田水肥耦合试验区、综合气象观测场、人工模拟降雨小区等。计划在与安塞县政府实施土地置换协议的同时,完成山地树木园的规划,主要收集和展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区主要树木类型,总建设面积200亩;同时,将于2012年置换的新川地试验场面积80亩,将主要设置包括水土保持栽培措施、耕作措施和模拟控制降雨径流小区等水土保持产地展示与参与区。整个园区规划包括科研试验区、推广应用区、示范教学区、生态建设区和科研展示区。下一步,园区将重点推进科研、科普展示、示范推广、生态景观及水保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完善研究设施功能和设施质量;整治园区环境;完善园区道路;充实和细化园区试验和展示区;建立水土保持科普展馆;组建具有宣传、示范、推广意义的生态实践示范区和水土保持实践活动区;打造高品质水土保持主题公园。
水土保持监测:园区已经形成了多尺度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径流小区—坡面—小流域—延安707km2—延河流域—陕北8万km2。在山地试验场建成气象观测站2座,水碳通量观测站1座,川地试验场建设气象观测站1座,在山地试验场建设各种径流试验小区160个,在地形方面包括不同坡形、不同坡长和坡度小区;在植被类型上包括农地、林地、草地和退耕荒坡小区;其中林地分为纯林和混交林等,同时,建有全长100m的大坡长侵蚀研究小区,为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尺度转换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这些监测设施均正常运行,其中园区径流观测资料为延安市水利水保局土壤流失率和淤地坝设计的主要数据参考来源。
科研试验:作为重要的科研平台,安塞站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重点围绕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途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键科学问题,在黄土丘陵区植被防蚀机理与环境效应评价、植被恢复进程与重建关键技术、设施农业生产原理与关键技术、人工林草物种抗逆性评价与建造技术和不同恢复模式下流域生态系统及生态服务功能评判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结果,特别在植被恢复水文响应及减水减沙机理、人工植被天然化培育、森林近自然经营、棚室蔬菜水分优化管理和流域植被恢复潜力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理论与技术已被应用在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与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自2007年以来,安塞站科研人员共计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共89项,累计经费6752万元;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485篇,其中在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论文 55篇,EI论文 3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CSCD) 349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4项,其中参与的“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 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站固定成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人获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1人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共有63人次出国进行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接待国内外同行533人次,其中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及非洲等34个国家国际同行363人次,参与组织了“中日黄土高原沙漠化防治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研讨会”和“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会议(LANDCON1010)”三次国际会议。
3. 教育功能
园区具备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与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监测、科研、科普、宣传等教育资源。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简介》,依托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立了网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http://www.ansai.cern.ac.cn;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http://www.cnern.org/web/index3.aspx?menuID=144)。并将结合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所的水土保持科普展馆网络信息化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网络科普馆》和《水土保持公益广告宣传片》等,使学生能听、看、参与。园区水土保持教育有专人管理,开放条件便利,具备同时接待100名以上学生的能力。安塞站平均常驻研究生约15人,学科包括土壤学、农学、林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可以利用优良的人力资源向中小学生传授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类型与特征,黄土高原形成以及农业生产相关措施等基础知识,促进中小学生从地理学与地质学等方面对黄土高原的认识。
园区专门设立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以及不同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的示范教学小区。同时,在川地试验场建立了人工模拟降雨小区,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园区每个小区、每个示范点、每个实验场地和重要设施等都制作了标识牌和宣传牌(碑),内容涵盖了整个园区概貌、实验场和小区、设施功能与性能等的介绍。宣传牌设置合理、宣传内容丰富,可满足社会公众观摩学习以及实践体验的要求。在坡面径流试验场,设置了简明易懂的指示标牌,详细介绍了各防护措施及相关设备的特点、作用等。园区已设置科学的参观路线,将配有专业讲解人员。
参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野外实地参观与试验采样,认识黄土高原丘陵区主要植被类型、植被空间分布与主要物种类别,加强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普及;鼓励中小学生参加相关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了解主要作物种类与基本属性,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重要性、艰苦性的认识;利用站上试验设施,通过参与基本的试验测定,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科普宣传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引导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通过中小学生的野外亲身体验和实践,可增强水土保持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理念。
园区同时结合毗邻城市的优势,充分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技、防洪减灾和生态安全科普教育,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延安、安塞和榆林等地的中小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园区参观、学习。据统计,每年到科技园来进行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达到200人以上。为了大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扩大水土保持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和认同感,园区广泛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网等媒体,在相关国际会议上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时,园区利用合作交流的机会加强宣传,平均每年约有100余人的国内外同行参观安塞站。现为商务部主办、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环境调控新技术培训班”和“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技术班”野外教学基地。
4.   
安塞科技园的管理与建设责任主体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作为水保所一个重要的管理机构和研究单元,安塞站设有站长一名,副站长两名,科研秘书、行政主管、财务主管和后勤主管各一名。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规范化管理为试验站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保证。
运行保障和机制:
安塞站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重点站和水土保持研究所的重要创新单元。科学院和水保所每年均投入较为稳定的运行费。同时,作为重要的野外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安塞站通过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开展广泛的科研协作,并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打造教学、培训和实习基地,开展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创造经济效益。
安塞站对外完全开放,对来站进行合作研究的客座人员、研究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生活条件和辅助人员在内的支持。按照试验站监测和课题管理制度,试验场地、设施免费对客座人员和研究生使用。在试验站从事合作研究的客座人员和合作研究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同时也提高了试验站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使得研究工作顺利完成,充分发挥了试验站的科学研究与对外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一套完整、高效的运行机制,既考虑到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又考虑到了生产开发的市场性,坚持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安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经过前期的建设,已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我们将以建造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试验站与科技示范园为目标,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特色,立足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据积累与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试验与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水土保持科技展示与科普教育基地,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为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按照年级阶段进行划分,其中小学生主要是参观和听取讲解,中学生在参观和听取讲解的同时,安排参与式实践活动事件,具体如下
小学生:主要是具有对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重要性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气象观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具体参观路线与内容包括:
⑴ 站内:观看相关宣传片,了解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重要性。
⑵ 墩山综合试验场:①沿途参观水土流失造成的沟壑地貌,直观感受水土流失危害;②参观小气候站,初步了解气象观测的过程;③参观坡地土壤侵蚀小区,初步了解水土保持观测的重要性。
⑶ 县南沟流域:参观山地苹果优质高效栽培和设施蔬菜大棚,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和了解。
⑷ 纸坊沟流域:参观水土保持综合耕作模式和植被生态恢复类型,了解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了解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方法,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重要性、艰苦性的认识。
中学生:认识水土流失过程与危害,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具体参观路线与内容包括:
⑴ 站内:观看相关宣传片和展板,了解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水土保持知识。
⑵ 墩山综合试验场:①沿途参观水土流失造成的沟壑地貌,直观感受水土流失危害;②认识黄土高原丘陵区主要植被类型,加强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③参观小气候站,了解气象观测和数据采集的过程;④参观坡地土壤侵蚀小区,了解水土保持观测的内容和重要性,加深对水土保持的认识。
⑶ 县南沟流域:①参观秀山大坝和集水过程,了解水利工程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②参观山地苹果优质高效栽培和设施蔬菜大棚,通过参加简单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重要性、艰苦性的认识。
⑷ 纸坊沟流域:参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样板和生态恢复类型,进一步加深了解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与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理念。
时间安排:根据安塞站地处黄土丘陵区腹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野外工作安排和实际参观需要的时间。安塞基地每年最佳开放时间是4-9月,每天的接待时段,上午为8:30-11:30,下午为2:30-5:30。其中小学生主要是参观与听取讲解,在基地一次大约2.0-2.5个小时;中学生在参观和听取讲解等基础上,需要一定的参与实践时间,在基地大约需要3.0-4.0个小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