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秭归县大力推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11-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植物篱+经济林”生态治理模式
杜旭 彭业轩
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秭归县,在实施“长治”工程过程中,注重转变思想观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试验并推广了“植物篱+经济林”生态治理模式,为三峡库区紫色岩坡地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坡地持续生产能力、扩大环境容量安置库区移民、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人民收入和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植物篱+经济林”生态治理模式,是秭归县水保局针对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岩,岩性易风化,垦殖系数高,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在水田坝试验站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治理模式。其原理是:利用坡地因坡度及各种坡向和坡位而有一定的空间优势和生境类型优势,采取立体种植,矮化的植物篱截割坡长、拦截土壤、增加入渗、提供生物肥,改良土壤性质;间作的经济林木减缓雨滴冲刷,增加经济收入。布设方法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坡度,间隔3—5米,水平条带密植活篱笆树种形成植物篱,在两带植物篱之间,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品种经济作物,伴随着经济作物的耕种和植物篱的逐年生长、修剪,经过3—5年,植物篱可将坡面土壤拦截形成0.5—0.8米高的坎。其优点:一是它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改变田间小气候;二是植物篱生物工程具有投资小、施工简便、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三是新银合欢植物篱种植3—5年后坡耕地可自然形成水平或缓坡梯地,且能每年向坡地提供一定数量的鲜枝叶绿肥或地面覆盖物;四是适宜的品种搭配,可以优势互补、克制病虫害、增加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研究证明:采用“植物篱+经济林”对紫色岩区坡耕地进行利用改良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亦是复合农业技术的一种改良利用结构模式。
2001年以来,秭归县已在郭家坝夫子头流域,磨坪乡杨林河流域,周坪乡界垭流域,茅坪镇宝塔河、兰陵溪流域,推广定植“植物篱+经济林”4000亩,共定植新银合欢和紫穗槐苗木420万株。这种新型防治模式在治理区推广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水土保持局
邮编:443600
联系电话:0717—8359677 0717—288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