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怎么办黄河三门峡“蓄清排浑”提供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11-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谢守祥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应对泥沙淤积的探索实践,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枢纽提供了成功经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已被黄河小浪底、万家寨、长江葛洲坝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鉴,也必将为三峡这样大型世纪工程提供科学保证。专家特别指出,长江三峡工程将应用黄河三门峡成功探索的“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可确保水库不会被泥沙淤死。
水库泥沙淤积是世界性难题,由于长江三峡工程规模之大无先例可循,更是成为水利工程技术中的“难中之难”。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说:在经过中国专家半个世纪的艰苦研究后,泥沙淤积这一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与效益的最后一项主要技术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郑守仁还说:未来的三峡水库可采用由黄河三门峡探索的“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借助工程建筑物布置上采取的一系列排沙手段,配合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措施,可保证宏伟的三峡工程真正成为中国的“千年大计”!
长江三峡“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在下游防洪承受能力范围内降低水库水位运行,这有利于排除泥沙,即排浑水,减少淤积;而汛后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此时泥沙减少,可蓄满清水,以供发电便利航运。这一运行原则是我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专家说,“蓄清排浑”已在黄河三门峡水库取得良好预期效果。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后,一度因泥沙大量淤积在短短4年间就损失库容62%。为此,水利专家们研究制定出解决方案,主要是将大坝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为泄洪底孔,加上季节性调度,不仅使泄洪能力大幅度提高,还使入库泥沙可以完全排出库外,自1972年改建工程完成后一直保持至今。
三门峡水库运用经过40余年的管理运行,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等数所大专院校将三门峡作为办学基地,多年来,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到三门峡实习有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三门峡考察学习,长江三峡工程有关部门也亲临三门峡学习取经。黄河三门峡工程真正成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治理开发的大学校。
三门峡水库的实践表明,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应重视对泥沙来量和水沙条件极其运行规律的研究,必须把妥善安排泥沙放在重要地位,必须有适当高程的泄流建筑物及其足够的泄流排沙规模,才可以保持长期使用的有效库容。特别是“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方式,对控制水库淤积部位、水库排沙的水沙条件、水库泥沙运行规律、库区水流输沙能力的调整机理、保持有效库容的基本条件、水库纵横向形态调整与水库排沙机理、异重流与溯源冲刷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发展了水库工程泥沙科学及水沙调节理论。可以说,现在已形成了世界泥沙研究看中国,中国泥沙研究看黄河,黄河水库工程泥沙研究看三门峡的格局。
经多家科研单位根据协同研制的泥沙淤积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表明,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三峡水库运行80年至100年后,水库冲淤将基本达到平衡,仍能保持90%以上的库容。
通讯员 谢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