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治”二十年

“长治”工程调整思路与时俱进纪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12-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2月7日至8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示范区创建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会议分析了“长治”工程面临的形势,统一了认识,提出大力开展大示范区建设,把它作为“长治”工程上新台阶的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这标志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工程)进入以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崭新阶段。
  回首12年历程,“长治”工程从点到面,从面到片,走的正是一条不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的道路。 “长治”工程始于1989年。当时无经验可循,投资标准也较低,治理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国家才补助8000元。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以示范点为突破口,以点带动面上治理。如甘肃陇南地区实施“县级领导蹲点、部门领导帮乡办点、乡镇领导包村办点”,每个点的治理面积不低于50亩。示范点的办成形成讲有例子、看有样子、比有尺子、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局面。点向面辐射,面向点靠拢。许多地方打破乡、村、组、户之间的土地界限,开展联乡联村大会战。实现一道梁、一架山、一条沟、一面坡的连片治理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从点到面的格局基本出现。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投资逐步增加,“长治”工程提出创建精品小流域和样板县,揭开了大规模面上治理的序幕。具体地讲,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规模综合治理,出样板县,推动“长治”工程整体上水平。通过几年努力,“长治”人发挥“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实现了面上治理的突破。截止2000年底,长江流域已有3个城市、39个县、16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表彰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工程,38个县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长治”工程每平方公里国家投资达到6万元,实施范围从最初的61个重点县,发展到195个重点县,完成了从“重点突破”向“积极推进”的过渡。不少重点县的治理范围已由最初的几条小流域拓展到全县,一些地(市、州)重点县已经相连成片。如何把已经治理、正在治理和需要治理的区域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完善、深化和提高,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全国水土保持的现状来看,“长治”工程也面临调整思路、深化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水土保持大发展机遇多多。另一方面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大,项目多,形成多部门参与的格局,而且投资方式和规模都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长治”工程必须应对挑战,以全新的思路和举措,通过展示“长治”工程的亮点,加强水土保持行业归口管理。
内外因互相渗透。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审时度势,提出在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开展大示范区建设。用5年时间,通过集中连片的大规模治理,进一步提高“长治”工程在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龙头和主导作用。《创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示范区实施方案》规定,治理区应集中连片,其中以地(市、州)为单元的大示范区,累计连片治理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大示范区,累计连片治理面积在600平方公里左右,并在监督执法管理、科研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目标。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强调,大示范区建设仍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不是新增项目,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查漏补缺,巩固、发展和提高,通过集中连片的大规模治理,打出“长治”工程的“拳头产品”。在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形象地说,比如开会,不能东一个西一个,零零散散的,后来的人要坐空缺的位置,而不是重新加凳子椅子。
  开展大示范区建设的地区都有宏伟设想。四川凉山州说,要通过大示范区建设,把凉山建成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甘肃陇南地区提出建设西部地区的秀美山川;湖北红安、江西修水等县,特别珍惜入选大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表示要后来居上,为“长治”工程添砖加瓦。
  芝麻开花节节高。“长治”工程的示范区从点到面,再到片,思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但“看家本领”——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始终不变。如果说面上的治理成就了“长治”工程品牌,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示范区建设必将使“长治”工程成为世人瞩目的名牌。(汤进为)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