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记者观察:五年来我国水保预防监督工作成绩斐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2-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2月23日讯 (记者 夏海霞 杨敏仪)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水保监督工作会议召开5年来,我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主要表现在“三多两少”上:“三多”,一是社会各方面关心、重视、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多了,行政领导、专家、建设单位、普通群众关注水土保持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水土保持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二是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能够依法履行防治责任的多了,大部分开发建设单位能够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项目前期工作的可研阶段组织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将水土保持内容落实到主体工程技施设计、招投标文件和工程监理中,控制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90%以上,大型水利水电项目编报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三是部门行业围绕水土流失防治协作配合的多了,铁路、公路、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大力配合,积极做好本行业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主动要求本系统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做好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两少”一是社会各界的阻力、干扰少了,特别是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二是严重违法案件少了,过去每年都有很多大案要案需要通过查处才能解决,现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后果的案件明显减少。
  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9万个,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300亿元,防治面积5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9亿吨。全国有7000多公里的新建公路、1万多公里的新建铁路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凡是认真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拦渣率在95%以上,植被恢复系数、扰动土地治理率在9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减轻了河道淤积,保障了防洪安全。
  三、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按照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力求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在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工程设施和生产安全的同时,注意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相结合。实现修建一条公路、铁路,整治一条水系,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形成一条生态防护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发一处工程,就美化一处环境,使其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四、预防监督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1999年6月开始,水利部在全国60个地(市)、1166个县(市、区)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化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有效行使《水土保持法》赋予的职能的同时,树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权威,确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示范工程。各地在抓好面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是严格按照“两费”征收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收缴的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与有关部门协同抓好工程建设的人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主要是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服务工作,培养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样板。
  六、城市水土保持取得新进展。城市水土保持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新领域。1997年9月水利部在10个城市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取得了丰富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2000年11月,水利部根据地域分布、类型特点和工作基础等因素,选定承德等30个城市,开展了第二批全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共有26个城市通过验收。3年多来,这些城市投入城市水土保持资金1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率均达到90%以上,“三同时”制度落实率均达到95%以上,对开山采石、取土、挖沙等实施了有效监管,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最高达到18平方米,城市水系得到绿化,绿化率达到85%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了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两批城市水土保持试点,水土保持已走进城市。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4年2月23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